石炭峪村原村主任郭玉则同志事迹



郭玉则同志,1933年12月28日出生于一个貧苦的农民家庭,排行老三。父亲郭群则以种地、打铁、打短工为生,微薄的收入,养育着全家七、八口人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无下顿,贫苦的家庭生活深深地给他的心上打上了烙印,也铸就了他刚毅、坚强的个人性格。在他不满十岁的时候就跟着父辈拉风箱、种地、做各种家务活。

他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自己却没有上学的机会,每天跟着父辈一大早就进了打铁炉,一天也离不开那三尺大的“炉圪道”。到他十八岁那年,全国解放了,家乡也实行了土地改革,家里分到了土地和房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生活发生着新的变化,他也走出”炉圪道”,走向田野,跟着父亲春种秋收,一年又一年,练就了他种地的本领,成为行家里手。

就在这时父亲积劳成疾,离开了人间,他领着母亲一起生活。从高级社,公社化;从陶清河,石子河、北宋水库工地;从万福渠、青年渠、胜天渠;以及三线厂修公路、西安里修铁路,都有他战斗的身影。经过火线战场的考验,1960年7月,党组织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第二生产队队长。

任职期间,他以身作則,帶头实干。他领导的第二生产队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社员的吃粮水平年年提高。而他以一个过硬的好队长赢得社员的好评,并且受到大队和乡政府的表彰奖励。在1966年开展的社教运动中,“四清”工作队在对他的经济和财务审查时,给予他清白、清廉、干净的评价,第一个从"学习班“出来,并让他负责领导乡里”青年渠”工程建设。

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群众推选他担任了大队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并继续任职第二生产队队长。那时,就是社会上再乱,而地里的生产耕种没有耽误;社会上的两派斗争时不时也反映到村里来,他作为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协调二派意見,致使村上的群众在观点问题上没有产生大的分岐,保证了村里政局稳定,社员们的心还是操在生产上。 

文革时期,是社员生活较困难的时候,他协同文革主任焦石迷,支部负责人车忙友,密切配合工作,找到乡政府要求给社员解决吃粮问题。经过申请,要回返销粮数万斤,解决了部分社员的燃眉之急,受到群众好评。从1973年起,他担任石炭峪大队主任一职,到一九九三年的二十多年,村里的财务收支、财产管理、多种经营、农林牧副业的各项工作,管理的井井有条。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继承和发扬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管理优势。(1964年,石炭峪村的财务管理曾经是晋东南地区的一面旗帜。主任车永珍,会计张好成绘制的一套管理办法在全区大会交流。主任审批一支笔把关,会计账、单、钱三项分离。财产、物资保管严格出入库两把锁)。在他任职二十多年间,始终如一坚持这个原则。这也是老百姓对村干部信任和认可的关键所在。群众对干部放心,干部对群众诚心。

从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及革命委员会转换村民委员会的过程中,他做了大量工作,使村里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按照程序开展。在农业生产责任制之前,必竞是个短缺时代,国家物资匮乏,社员哪能富裕?而群众的吃饭问题是第一的、首要的,多数农户一到开春家里就缺粮了。不得不把大队库房存的储备粮及牲畜飼料粮,先借给缺粮社员应急,他是一个性格直、脾气急、坚持原则的人,而面对一些有困难找到他借粮、借钱的村民来说,他又是”菩萨”心肠,绝对不会让社员空手回去,多少不拒,让群众满意回家。在关心群众疾苦上,他是个软心肠的汉子,他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群众从心底里拥护他。所以,他一字不识,连个"批”字都写不周正的文盲,在石炭峪村担任了近三十年的村主任,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同时,也印证了我们郭氏家族不仅是一个公正清廉,不谋私利,善解人意的家族,也是一个人才辈出、以为他人谋幸福为己任的优秀家族。                       

1993羊郭玉则同志离开了他任职三十多年的村主任岗位。当时,接任干部看到他一辈子的辛苦,不让他孤独寂寞,又让他担任了大队保管员,把大队的财产,物资库房看起耒,捎带和家人们种着他的一亩三分责任田。

2006年,他73岁。一个个头不高、身体单薄的他,一辈子干事业什么也不服,什么活计都能拿得下,再大的困难都在他脚下。而现在,七十三岁,老了,身体严重亏损,腰腿痛的不能自理。老伴过世早,这也多亏有个孝顺儿媳妇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

2006年9月5日,他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人间。石炭峪大队党支部为他召开了追悼会。他一生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一身正气,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永远记忆在石炭峪村的历史上。

                          郭长根

                       二零一九年八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