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长运传略



张公长运传略

张公长运,世居方城县赵河镇渔池村余庄。

公元一九三七年,旧历丁丑年四月初五日生人。少随亲长耕于野,遍尝稼穑之苦。九岁,入将军庙学校读书。彼其稚幼,亦耕亦读,备尝苦辛。年十二,高小毕业,遂于本村专事稼穑。一九五六年,因“在生产战线上能起带头和鼓动作用,能吃苦耐劳”,由本人申请,副社长王长法、村技术员陈兆义介绍,遂于六月廿五日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一九五七年一月慨然从军,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四军一三〇师五四〇团,渡江入朝。三月,转一三〇师独立高炮营三连。翌年七月,再转营部,职任电话兵。旋即随部奉命归国。一九五九年,参加西藏平叛作战。军旅中,因“野营中刻苦钻研,工作肯干、细心”,荣立三等功一次,受营物质奖励二次、口头嘉奖一次,排口头嘉奖二次。

一九六〇年二月,转业,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研究所(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就职。旋外派至汉口通信兵技术学校实习。一九六一年三月,获车间主任王权鉴定“团结同志,为人老实,思想稳定,工作安心,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对党各项政策积极拥护,能抓紧时间进行业务学习”赞誉,返归本单位继续工作。四月,评定为一级工,月薪三十六点四元。一九六二年二月,因“工作踏实,团结同志,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尊重领导,组织性纪律性较强,能够正确对待暂时困难,政治运动表现积极,立场坚定”,晋升二级工。

彼时国家经济遭困,一九六二年六月一日,国务院颁布《关于精减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大规模精减城市人员,长运公响应国家号召,回原籍务农,自此不复远行,终老故里。八十年代初,国家落实精简人员安抚政策,然人世沧桑,不复当年。原单位领导几经更迭,无从继续。原同事遭际如长运公者联络上访,公皆默然无以应。公安心务农,勤俭持家,抚育后辈,兢兢业业,别无他求。惟昔日戎马之经历、所得之荣誉、履职之旧地,暮年常流露于言语,铭刻于肺腑,念念不忘,珍视异常。

初,太公讳福星,太君张连氏讳生兰育长子长均、次子长运、女长清。长均、长清皆务农。长运公自陕归原籍,亦务农。娶刘氏女,讳桂兰。生男文欣、文涛、中立。三子皆长于困苦,然承公言传身教,俱务实本分,行善乡里,远近称道。文欣、中立成家立业,耕于田畴,务实肯干,衣食无忧。文涛,少年负笈,勤勉问道,出入黉门,中年得掌杏坛。三男以下,计孙三人、女孙六人,人丁兴旺。公晚年罹患恶疾,身未能动,口不能言。饮食便溺,行动坐卧,全赖人意。子孙诸人环绕膝下,服侍床前,侍奉汤药,周详备至,数年如一日,未曾稍离。公虽缠绵病榻,然亦可谓安享天伦之乐也。

公元二〇一九年,旧历己亥年二月十八日张公长运寿终正寝,享年八十有四。

赞曰:张公长运生于毫末,长于乡野,求上进而不汲汲,处困厄而能心安,颇有古贤良之风。亦农,亦军,亦工,潮流涨落逆顺随大势;入朝,入藏,入陕,时代发展进退不逾矩。待人于厚,接物于宽,彰美德于当世,积荫福于子孙。生如张公,无憾乎!无憾乎!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