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内乡县永思堂汪氏渊源与史迹考略



一、黄帝衍脉与汪氏先祖

(一)黄帝:相传系盘古氏八十一世、伏羲氏二十世、少典氏十二世,启昆之子,即为黄帝。原姓公孙,名伯荼,字玄律,长于姬水改为姬姓,生于轩辕号轩辕氏,国于有熊又称有熊氏。少典国第十二任国君,始为少典部落首领,后取代神农氏裔成为联盟中央国领袖,继伏羲之后为华夏文明之始祖。纳有四妃育子十二人,又有众妾育子十三人,共有二十五子,十二正子继承姬姓,其余十三庶子分赐他姓,黄帝共传十四姓。公元前2708——2598年。

(二)后稷:黄帝长子曰元嚣,传少昊、蟜极、帝喾计四代,帝喾长子是为后稷。姓姬名弃,字度展,系黄帝第六代孙,夏前重臣,农业先师,早周始祖。公元前约2530——2450年。往后传嫠玺、叔均、叔望、叔重、叔农、叔辛、不窋、鞠陶、侯亚、昭臣、季坚、叔壬、启封、昆伯、公刘、施德、行仁、庆节、皇仆、差佛、毁喻、公非、辟方、高圉、夷侯、侯牟、侯旅、亚圉、景伯、云都、木公、祖绀、公叔、诸盩、太公、太王、季王计三十七代。

(三)文王:黄帝第四十四代、后稷第三十九代孙,季王长子,姓姬名昌。商纣王授为西伯侯,商末哲学家,西周始祖。公元前1060年起兵伐纣,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纣后建立西周王朝,武王奉侯父为文王,以天子之礼葬之。相传姬昌有九十九子,次子姬发即武王,四子姬旦即周公,公元前约1152——1056年。

(四)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武王弟,成王叔。公元前1060年姬旦被姬昌封占古鲁国即今河南鲁山县,公元前1046年任西周丞相,杰出政治家,为华夏文明之远祖。佐汪氏渊源与越国圣迹新考→汪长富考论选(四篇)→汪氏渊源与史迹考略武王、扶成王、代政、平乱、创典制、立宗法、封诸侯,皆建殊功,是为西周礼制的缔造者,成王以天子之礼葬之。公元前约1090——1000年

(五)鲁公:周公长子,姓姬名伯禽,公元前1046年灭纣建周后,领兵东征徐、奄等前纣十七盟国,讨平后封驻奄地即今山东曲阜,公元前1043年受周成王始封为鲁国公,是为首任鲁公。生于公元前约1065年,卒于公元前998年。往后传炀公、魏公、献公、武公、孝公、惠公、桓公、庄公、僖公、文公、宣公计十二代。

(六)成公:宣公长子,姓姬名黑肱。早期之鲁国,是西周最重要的诸侯国,周室嫡系、延制周礼,由古鲁国一直往东扩张,由今豫中东部,至鲁西中南大半。文王第十五代、鲁公第十三代孙,姓姬名黑肱,公元前591年袭位鲁国第二十一任国君,即为成公。成公生于公元前约620年,卒于公元前573年,娶有两位夫人,大夫人姜氏未育,二夫人姒氏生有二子,长子姬午袭位国君是为襄公,次子姬汪即为汪氏始祖。姬午继为襄公,其母尊为夫人,姬汪亦不可贬称庶子,当为成公次子是也。


二、汪氏起源与封地郡望

(一)颍川侯:姬汪,乃汪氏鼻祖。黄帝第五十九代、周文王第十六代孙,鲁成公黑肱之次子,鲁襄公姬午之胞弟,姓姬名汪字象文。周简王十三年、鲁成公十八年戊子、公元前573年生,姬汪诞生时双手握拳三日乃开,伸展后两掌有纹,左似水右似王合而曰汪,遂以为名。鲁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公元前552年,因功受襄公封为上大夫、食采颍川,故称颍川汪侯。配王氏,生子一曰挺。汪侯与夫人卒葬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坐坎面离,即坐北朝南是也。

(二)颍川考:颍川因以颍水得名,秦置颍川郡的前身,辖境主以颍河流域,辐射约今河南禹州、太康、许昌、长葛、登封、尉氏、平顶山、叶县等,治阳翟,隋唐后改治许昌。颍川城原名阳翟、后名禹州、中称禹县、今复为禹州,是夏朝的千年古都。深入研读元代松寿公的颍川论,并经诸多史料考证:老谱中乱用之词颕川、颖川皆应为颍川,颍川属今河南,而非今山东。

(三)肇姓祖:名诵,字元通,号志道,挺公长子,史属东周、春秋、鲁国。生于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530年,周敬王二十年辛丑、公元前500年仕周为都司马,封邑城平阳。配河间柳氏,生子三曰钺、铨、锜。诵公与夫人卒葬平阳鄯乡武丘,锜即战卒于郎的春秋童子。诵公本姓姬,依照王公贵族之法规,公子公孙三代后不可延续贵族之姓,别姓有多种途径,可封赐、可采邑、亦可自选报准。恰逢诵公因夹谷会盟、备战有功而获命氏特权,又因祖名由来神祥而引以姓汪,故奉颍川侯为汪氏鼻祖,诵公实是别姓祖而称三世祖。

(四)平阳郡:本汪氏在唐朝前期盛于新安江流域,谓之“郡望新安”;唐开元初期盛于汪氏渊源与宋前总系·考证谱黄河西域,被敕封为“河西汪氏”。宋帝诏编全国经典百家姓,凡姓皆标郡望,新安与河西两地显然不能代表汪氏全体。于是,我汪氏宋代先贤们议定:汪氏郡望应总为平阳,平阳郡即始此也。都司马——军内部门统领或都城首领。城平阳——后曰东平阳,即今山东新泰市。古有十七地谓之平阳,久考确认:公之采邑即汪氏郡望为鲁之城平阳,而非晋之都平阳,亦非鲁之南平阳和西平阳。理由有三:其一,在当时唯有城平阳已名之而属鲁国,且鲁曾尝试建都如此;其二,诵公实为汪氏别姓始祖,而此前几乎没有分脉,以诵公封地为郡望可一统盖之;其三,汪氏出自鲁国公室,泰山是为鲁邦之望,则平阳可作汪氏之望,宜也。

三、南汪由来与徽州圣祖

(一)江南祖:三十一世祖汪文和,是江南汪氏始祖。自春秋汪氏得姓至东汉由中原迁江南,历三十余代、七百四十多年,一至三十世先祖们大多仕居于今豫中北东西、鲁西中南、陕东中西南、陇东中西南,少数仕居于晋南、冀南、皖北和苏北。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字君睦,汉灵帝建宁三年即公元170年生,献帝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因破黄巾军乱授龙骧将军。献帝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中原大乱,为追剿黄巾军从禹州南迁至浙江会稽(今杭州绍兴),受孙策表授为会稽令,遂居浙江会稽。

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 208 年,孙权遣部平黟、歙二县,与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六县立新都郡,又举家迁居歙县。自东汉南迁至隋末,历四百一十多年、亦经十三代,三十一至四十三世由歙县向新安江流域发展,大多仕居于浙西中、皖南东,少数仕居于浙北、苏南、皖中、赣东等。四十世祖叔举公始居绩溪登源,从此出现了一个彪炳史册的显赫大家族。

(二)越国公:四十四世祖汪华,是汪氏第一显祖。华公(586-649)原名世华、字英发、又字国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名为华。自幼聪慧颖异、酷爱攻书习武,受世家文墨、德教的熏陶,得陈名将宝欢授以兵法,又拜多位名家高人指导,成就文韬武略、集大智大勇大德大义大武大谋于一身,誓为郡民立天下。二十岁起逐为歙州副将、主将、刺史,三十三岁起逐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带甲十万、统领六州。时至中原大乱、地方割据兴起,为保六州安居乐业,适期定都歙州、立吴国称吴王。

唐王建国初年亦显德政和强盛,传受隋帝禅让当为正统,为六州免遭生灵涂炭、亦为中华大地一统江山,决意奉籍归唐。唐高祖欣纳并嘉封汪华为“上柱国、越国公,任歙州刺史、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四十三岁时任左卫白渠府统军、居京师,五十八岁时授忠武将军、任右卫积福府折卫都尉,六十岁时特授九宫留守、执掌禁军、辅佐朝政。贞观二十三年三月病卒长安,永徽三年十月敕葬于歙县城北云岚山。华公一生:功德无量、忠勇盖世,热心安民、衷心护国,郡民讴歌、大朝嘉誉,唐宋元明清历朝大帝追封十数次,有公侯王帝等各种封号,鼎礼奉拜一千三百余年。他是汪氏圣祖、是名镇江南的义军统帅、是德惠民心的安邦君王、是靖民护国的历史功臣、是古徽州第一伟人,亦是泛徽州人文初祖。华公配五妻、共生有九子,个个声名显赫、各分支派,今中华汪氏,绝大多数均属华公后裔。

(三)开国公:汪铁佛,字懋族,是汪华的堂弟和得力助手。生于陈祯明二年即隋开皇八年(588),自幼倜傥有大志、文武双全。隋末大乱、群雄割据时,协助堂兄世华建功立业、保障六州,华公建吴称王时任左丞相。唐兴趋统时受华公命代赴长安奉籍归唐,武德三年初授金紫光禄大夫,并赐紫袍金带;武德四年再授六州总管府长史、封上柱国、宣城郡开国公;贞观十年授左武卫翌卫府中郎将,统领禁军宿卫。贞观十二年辞官归籍,永徽中(约652年)寿终于家,享年六十有五。葬绩溪东二十里洪村白鹤山,与三十五世翊公墓同处。宋追封协顺侯。有子八——伯广、伯密、伯伦、伯廉、伯雅、伯嶷、伯顺、伯当,只伯密、伯雅、伯嶷有后,近传伯廉亦有后在楚,但如今传世的铁佛公支族大多为伯嶷公后裔。

四、汪达遗芳与北汪奇迹

(一)武义王:汪达,字德远,系华公三子、汪氏四十五世。据越国公垂裕录及年谱所载,由华公次配钱氏名任生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核考应由华公元配正宫钱氏名英约生于隋大业四年(608)。贞观四年(630年、约23岁)配左卫勋府,贞观十四年(640)征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贞观二十二年(648)征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皆立军功,贞观二十三年(649)父卒后袭封上柱国、越国公。永徽二年至显庆三年(651-658)三次讨贺鲁(突厥叛藩首领),再立军功。历仕左卫勋府骑都尉、陕西都指挥使、巩昌卫官指挥使、巩昌便宜都总帅、兼会州刺史等职。汪达实乃汪华九子中最杰出的代表。

高宗永淳元年(682)卒,享年约七十五岁,葬白渠府(今咸阳市礼泉县泔河一带)北二十里。唐加封武义王,宋六次追封忠应侯、忠应威济侯、忠应威助昭济侯、忠应威助昭济协惠候、崇善公、崇善衍佑公。娶葛氏,宋初封懿顺夫人、再封协济夫人,落籍巩昌,西北汪氏始此也。有子三——处哲、处惠、处澄,次子处惠镇守巩昌,后裔承袭总帅数十世。自达公至五十七世宗起连续十三代袭封越国公、至六十五世孟辉连续二十一代职承总帅,成为守卫华夏西域的功臣巨族。

(二)陇右王:汪世显,字仲明,系达公二十二世孙、汪氏六十六世。元太宗七年(1235)承袭巩昌便宜都总帅、镇守大西北、世居巩昌。卒后追封陇西公、谥号义武,延佑七年加封太师、陇右王。娶包氏,封陇西郡夫人;有子七——忠臣、德臣、直臣、良臣、翰臣、佐臣、清臣。

仅六十六世至六十九世这四代,就获封一太师、一侯、二伯、三王、十二公,获任总帅、副总帅、元帅、都元帅、大将军、上将军、将军、总领、总兵、都尉、都督使、指挥使、副使、宣慰使、安扶司、行军司、大司徒、二司马、大学士、学士、大夫、左丞、右丞、政事、知事、知州、佥事、府事、府尹、万户、千户、尚书、御史、刺史、侍郎、郎中、通判、校尉、花赤、同知等文武官职难计其数。后世延续繁盛,成就了中国史上的北汪奇迹。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