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氏家族第一次洪洞寻根记录



桑氏家族第一次洪洞寻根记录

桑学勤

怀着对祖先的敬仰,我们踏上了洪洞寻根的道路。汽车在林长高速上行驶,2020年8月4日,酝酿很久的洪洞寻根,今天终于成行了。

我们桑姓家族是豫北太行山区一个庞大的家族。去年,我们桑姓家族的有识之士,经过几轮磋商,决定了一件大事一六百多年了,我们这一个饱经沧桑的家族,终于可以有能力编修一部自己的家谱了。时至今日,经过各方的努力,桑姓家谱完成在即。伴随着家谱编修的逐步完善,有关溯源的几个疑问长久萦绕于心:我们是炎黄子孙,这一点已成公论,达到共识,几乎无人反驳。但若继续深人,比如我们这一支桑姓家族的远祖是黄帝还是炎帝?恐怕无人敢贸然回答,但我们桑姓家族花楼院文人桑文彬在其序上却有一段这样的叙述:“粤稽赐姓以来,由夏及商而周,卫公子公孙枝字子桑为秦大夫,食邑于黎阳郡,后人以字为姓,此桑姓所由来欤!"这里可是明确告之我们桑姓家族的后人,秦大夫公孙枝就是我们桑姓的始祖,当然包括我们这一支桑姓。然而这是真的吗?依据何在呢?桑姓的渊源较多,为什么就不是其他系统呢?我们尊敬的先人却没有给出这样的证据!凡事总要有个来龙去脉,公孙枝是公元前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公(前682年一前621年)的大夫,据史实载,公孙枝当属黄帝一少昊一伯益一秦非子的后代,属于秦国公族,赢姓,今天的陕西西部歧县人。而我们的先祖桑乘元是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由山西洪洞东迁于此,二者相距2000多年,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此行要一探究竟!

汽车进入山西境内,穿过虹梯关隧道,一路上坡,向高原进发。此时正值暑夏时期,今天是阴天,出外考查天气正好。一路的风景,无暇顾及,车上同行的几个宗亲都是第一次去洪洞,满脑子想着此次考查任务的艰巨,不知需要几天时间?如何查找线索?有没有接待来访的机构.…..

汽车经长治绕城在青兰高速上疾驰,直指目的地洪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车外下起了小雨,离目的地已经不远了…..

洪洞到了,已是中午12点多,正是午饭时刻,雨继续下着,尽管下的不大,但此时找人显然不合时宜。于是我们决定先吃午饭,然后办事。路旁有一家快餐店,我们进店落座,点了几道菜,上了一盆米饭…

饭毕,雨还在下着,好像又小了一点,抬起头只是有一种蒙蒙的感觉,我们携带的雨伞基本可以不用,老天有眼,必须抓紧时间办事。我们来到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入口处,准备就我们的寻根事由找人打听。

“门外的游客很多,找一个人同一下吧。”有人建议。

“不行,”同来的领队宗亲贵補肯定的说,“外地的游客和我们一样,不会问到什么结果的。"

“那就找一个当地人问问。”宗亲乾生很快补充道。

“最好找一个景区服务人员。”我接着补充说。

宗亲海龙眼力最好,一眼就看到了景区入口东边的导游服务部:“我们到那儿去问问。”


海龙很快小跑过去,我们几个在后面紧紧跟着。导游服务部里空间不大,但却干净整洁,桌子后面站着一位光鲜亮丽的导游小姐姐,海龙是我们同来的最年轻的宗亲,上前向漂亮的导游说明了我们的来意,这位导游小姐说话态度很好,对我们很热情,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热水,好像很愿意接待我们这样的来访者。她诚恳地告诉我们:我们这儿有一个专门接待寻根问祖的来访者的部门,叫“根祖文化部",你们的问题应该在那里能够找到答案。我那颗悬着的心一下子落地了,总算找到地方了,我想这个根祖文化部的负责人,一定是一位有着深厚移民文化功底的老者。

我们谢过这位漂亮的导游,按照导游给我们指引的地点和路线,穿过一条马路,向西南方向的一个大院走去,过大院一直向南,面前是一栋大楼,大楼入口处的左边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五个黑底金色大字一根祖文化部。我们顺着指示标志,找到二楼的根祖文化部办公室,敲门进去。出乎我的意料,接待我们的是两个年轻的女子。宗亲费補出示了早已准备好的介绍信,并说明了来意。她们同样表现出极其热情的态度,其中一个女子一边给我们倒水一边和我们攀谈,另一个女子询问了我们先祖的名字,我告诉她叫桑乘元。她立即打开电脑在数据库里搜索了一番,最后告诉我们,没有找到桑秉元这个名字,我们顿时有一种失落的感觉!但这位女子可能看出了我们尴尬的表情,并没有就此打发我们,而是继续在他们的数据库里帮我们查找明初桑姓移民的一些信息,并且把找到的有关信息打印了一份给我们。我们很是感激并向她们致谢!然后和她们告了别!

从根祖文化部出来,天色已近傍晚,雨也停了。领队宗亲贵補决定先找个住的地方安定下来,我们很快找到一个旅馆,名称叫做“大槐树宾馆”。我们把车停在宾馆的停车场,然后到服务前台登记付费点了二楼的两个房间。上楼一看,房间很干净,价格也合理,大家都满意。我们先到外面吃了晚饭,饭毕回到宾馆,坐在一起,开始讨论明天的考查事宜。首先,我让大家看了根祖文化部给我们提供的有关桑姓信息:1、桑姓系承穷桑氏,始祖为黄帝、少昊、公松枝。2、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桑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镇等籍人士。3、桑姓三大姓源:(1)、源自穷桑氏,以地名为姓;(2)、源自赢姓,以字为姓;(3)、源自承桑氏,以氏为姓。4、明末大槐树桑姓移民迁入地:(1)、莘县桑氏-山东莘县张寨乡桑庄村;(2)、濮阳桑氏一河南濮阳县习城乡桑寨村;(3)、顺义桑氏-北京市顺义县南法信村;(4)阳谷桑氏一山东阳谷县七级镇桑庄村;(5)范县桑氏一河南范县杨集乡灵奶奶庙村。大家都觉得这些信息对寻找我祖桑秉元的原籍很有帮助。其次,围绕寻找我祖桑秉元的原籍展开讨论。讨论中多数人认为缺少线索不太好找,我也认为可能找不到,但是,我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借这次修谱的东风,我们应该去找找试试,不去找肯定找不到,但是,只要我们下功夫去找,就有可能找到。讨论结果大家还是认可了我的建议,统一了思想。最后,领队宗亲贵補拍板决定安排明天考查事宜:第一、赴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拜桑姓先祖,考查当年大槐树移民的背景和移民的真实情况;第二、赴洪洞县、平阳府寻找我祖桑秉元的原籍,并搜集取证。安排完毕,洗刷睡觉。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起了床,收拾好携带的物品,退了房。一出宾馆,才发现外面又下起了雨,看情况好像这雨在夜里就已经悄悄降临了,感觉比昨天下的要大,必须要打伞出门了。我们在宾馆对面的早餐店吃了早点,然后驱车直指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老天爷也好像被我们对祖先的敬仰所感动,雨愈下愈大,我们把车停在景区停车场,打着伞来到祭祖园门口,透过蒙蒙的雨线抬头看去,整个园区大门是一颗硕大的槐树造型,大槐树的躯干上留有一个似乎是天然长成的树洞,正好成了园区的入口,树洞的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字匾,上写八个金色大字一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看着这样美妙的造型,我不禁失声赞叹:真是匠心独具,巧夺天工,寓意深邃!

我们购票入园,顺着指示的游览路线,边走边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叫做“朝堂决议”的汉白玉石刻雕像,雕像塑造了明初洪武皇帝召集几个文臣议事的一个场景:元朝末年,中原地区饱经战乱,水、旱、蝗、痰连年发生,使得该地区人丁稀少、赤地千里。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讷等人的建议,做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于是一场历经数朝,长达50年的移民壮举从洪武初年开始了。这一组石刻雕像连同一块石碑文字正反映了明初那场大移民运动的背景。我祖桑秉元正是这场百万大移民运动中的其中一员。雨越下越大,路上已有了积水,虽然头上打着伞,但却难以护及全身,衣服的后面大部已被淋湿,脚上的布鞋也不顶雨,鞋里已经灌满了水。我们加快了步伐,拐过一道弯,又一组雕像呈现在道路的左边。这组雕像的名称叫“大槐树下”,反映的是:移民官员在大槐树下办理迁民手续的情景,留下的老人为办了迁民手续的亲人折槐枝送行,飘托亲人不要忘记老家,永远记着大槐树;手捧槐枝的儿女们,泪水涟涟,依依难舍,驻足徘徊于大槐树下,思绪朝翩,不忍离去!看来明初的移民运动,并非自愿行为,而是被逼无奈!这里的辛酸可想而知。我们继续冒雨前行,路边又呈现一组“解手”的雕像:因为故土难合,当时的移民都是被迫迁移的,所以官府在押送移民途中,怕移民逃跑,就把他们的手拥起来连成一串,如果有移民在路上需要上厕所,就对押送的官员说声“解手”,官员就会把捆手的绳子解开,回来以后再把手拥上。现在我们把上厕所叫做“解手”,这一习惯说法竞源于明初大槐树移民。我们艰难的前行,只听“哎呀”一声,扭头看时,宗亲贵補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我们问时,他说突然觉得腰疼,休息一会儿就好了,我们把他搀扶到一个亭子里坐下休息。我们几个到祭祖堂祭拜了我们的桑姓先祖,回来后大家一起在台下的亭子里观看景区对游客的演出,台上演出的是“打锅刘”的故事:明朝初年,刘姓三兄弟被迫移民,含泪惜别,打破铁锅一分为三,相约二十年后以锅片为证在大槐树下相认。二十年后,三兄弟的子孙携带锅片到大槐树下认亲,互叙离情,一家团圆。从“打锅刘”的故事来看明朝初年的这部百万移民史,就是一部千万家庭骨肉分离的血泪史!我们桑姓家族的先祖桑秉元应该也有过这样生离死别的辛酸经历!

看完演出,我们还想再到别处看看,但宗亲贵補腰终得厉害,还是直不起腰,难以行走,今天又遇上阴雨,天气潮湿。我们初步判断:原来的腰疾没好利索,今天又着了凉,使腰疾加重。针对这一突发情况,再加上眼前的雨又没有停止的迹象,考查任务一时难以完成,我们几个人商讨后一致决定,暂时终止考查,立即返乡,等待时机。于是我们带好物品,出园、上车、原路回家,到长治短暂停留吃了午饭然后继续乘车,于下午六点二十分顺利到家。

这一次洪洞寻根,因遇雨而被迫中断,虽未找到我祖柔秉元原籍,却也查到一些线索,为下一次考查奠定了基础。这一次寻根之行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收获:首先,如桑文彬序所言,若我祖桑秉元真是从洪洞大槐树迁出,那么我祖桑秉元的原籍就有可能是洪洞县或平阳府(临汾)。其次,了解和感受了明朝初年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背景和真实情况,为我们桑姓家族家谱的编修充实了内容,提供了一定的材料依据。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