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之为姓(桑田提供)



桑之为姓桑田提供)

当我还是一位懵懂孩童,尚不明“姓”为何物,尝闻奶奶笑谈,姓“桑的"都是“桑扑棱”!那也就是说,我、弟弟、妹妹、爸爸、叔叔、姑姑,乃至于爷谷、老爷爷都是“桑扑棱”啦!“扑梭”为本地口语土话,印象中大凡枝叶蓬勃旺盛的灌木丛均被称作“扑棱子”,从生的荆棘。“桑扑棱”一词的形象立马让人眼前浮现出青青的桑林,红绿驳杂的桑甚如蚕似麵,黑紫欲滴的果肉常令人口舌生津涎水肆溢。识字初始,人生要学的第一个汉字往往是自己的姓氏。笔杆尚拿捏不稳的小手,将浑身之力倾注笔端,频颤巍巍地画出一个字“桑”,歪歪扭扭的,字迹再难看也是一株树木努力扎根生长的样子。这是山间田野常见一种的树木,放在名字之前时它只属于自己,属于自家鲜亮的旗帜。桑又名若木,青叶养蚕收丝,枝叶入药治病,桑葚甘甜可酿美酒;其生命力之强,大河上下天南海北,山地高原河泽平陆,哪里都有她枝叶婆娑的身影。我想奶奶把“姓桑的”比作“桑扑棱”盖言桑姓之家尤如桑树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落脚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生生不息的姿态常令人心生敬意,倔强顾强的性格也会让对手会心一笑云淡风轻。

桑,又何以为姓呢?《诗经》云:“唯桑与梓,必恭敬止",又有“期我平柔中,邀我乎上宫”。看来,在距今3000多年前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桑树早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沧海桑田”、“把酒话桑麻”,足见桑之重要。青翠欲滴的桑林,鸟鸣啾啾,笑语盈盈,采桑养蚕,丰衽有余。蚕桑丝织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一带一路”。民以食为天,则蚕以桑为天,无桑则无蚕;蚕虫食桑叶于林中结革自缚后羽化为蛾而升天,在古人看来这说明在桑林中是易与上天沟通的,桑林遂成为神圣的祭祀之所。其间,想象中由桑树神话而来能与神沟通的扶桑树也出现了,扶桑树更是被神话为太阳树。有扶桑之称的日本国,其意即太阳国。反观现实中平凡、朴实,不招摇,不献媚的桑木也常以美好的意象人诗,浪漫的形象入画,能以其名冠以家族名号亦实属我族之幸。

人为什么要有姓氏呢?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眯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即便用现代遗传学科发展的眼光来看,古人这句话也不为过。因为“明血缘、别婚姻”乃为“姓氏”根本之功用,若“味昭穆之序”而行事,于伦理不通于后代无益。姓氏之产生实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放眼世界,凡文明社会之人群无不有姓氏之别。中国“姓"“氏”古今异同,姓为“女”所“生”,源自母系氏族社会:“氏”为“姓”分支,随父系社会肇始而来,“姓"本大于"氏",到今天“姓”与“氏"的含义已完全融合了。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中的姓氏不知因何规则排列,只到第286位才出现了桑姓。然“桑”之为我“姓”作为先祖血缘之标志其源久矣。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种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根性意识深深扎根于同姓人家的后世子孙心中,历久弥新。据专家学者总结的桑氏源流有多种,除了蒙满藏勃等民族汉化改姓,这让人常常想到外国人音译名中的“桑”,如桑德拉之类;另四支汉族源流分别为:一源于姜姓,出自炎帝之妻桑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二源于已姓,出自穷桑氏少昊后代,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三源于赢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公族公孙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四源于奴姓,出自战国时期古柔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出自炎帝神农的桑氏已无可考,三源四源传世资料亦相对匮乏;唯有源自少吴的桑姓后裔有史可查,并有家谱传世。《谱》及《万姓统谱》都有记载:桑姓”出自少吴的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但不论是源自4500多年前的少昊金天氏,还是出自上古神农氏,都说明桑姓是汉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

关于“穷桑”,关于“少昊”,与“桑蚕”有更深层的传说流布世间,且美丽动人。在东晋小说《拾遗录》、司马迁《史记》里多有对此上古神话的描述。传说中,少昊的母亲为西陵氏的女儿螺祖,小名皇娥、就是她最早发明了养蚕缆丝的技艺,而被后世与炎黄同尊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之一。话说某天晚上,正当她在琼楼玉宇的璇宫中织锦时,织着织着,恍惚间竞乘着木筏漂流于浩瀚银河之中…波光荡漾,水雾苍茫,一位容貌非凡的童子突显眼前道:“我是白帝的儿子,太白金星的精灵。我和你今生有骨肉之缘,于今难得一见,你可跟了我来。"皇娥心中一惊,不觉跟了他去,最后竞至西海边一桑树下。仰观这桑树高达万丈,根深枝繁,叶茂果红。帝子说:“这棵穷桑树一万年才结一次果,吃了这果实,寿命比天还高。今日,恰逢此树结果,真乃天作之缘。”果子入口,皇娥顿觉甜美异常,胜及人间无数。忽然又看到一只船,停在海边,船上有桂枝做的标记,熏茅做的旌旗,标记上有一玉雕的鸠鸟。帝子对皇娥说:“这鸟名叫相风,是考察风向的。鸠鸟能知四时气候,于是刻了它的形象”。说着,帝子拉着皇娥的手,上了船,并肩坐下,泛舟海上,弹起那桐峰梓瑟。皇娥望着那沧海茫茫,说不尽心中喜悦,倚瑟而歌曰:“天清地旷浩茫茫,万象回薄化无方。涵天荡荡望沧沧,乘桴轻漾着日傍。当其何所至穷桑,心知和乐悦未央。”帝子亦唱和道:“四维八疑砂难极,驱光逐影穷水域。璇宫夜静当轩织。桐峰文梓干寻直,伐梓作器成琴瑟。清歌流畅乐难极,沧谓海浦来栖息。”


后来皇娥嫁了黄帝,一日来到穷桑之地,发现眼前景致竟与梦中无异,恋及前情,不觉心中大恸,便对黄帝说要在此处住下来。后来,皇娥就在此地生下了少昊。这是关于桑树的又一浪漫神话,馈赠人间幸福。说到底,这“穷桑”之名,亦该源自桑树。传说少昊之穷桑国百姓种桑养蚕,精于织纺,成就古之享誉海内的鲁编;滥觞于中国东西南北的丝绸绫罗绸缎或皆源于此。人们对丝织品所能带来的五彩斑潮生活的无限向往,也就产生少昊诞生时的神话异象:天空出现了五只凤凰,红、黄、青、白、玄颜色各异,飞落在少吴氏的院子里,因此他又被称为凤鸟氏。而后他所辖的部族又以鸟为名,有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社会。据此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畅想,这也许是一个中国最早以栽桑养蚕闻名于世的远古部落。少吴被尊为我桑氏远祖。

桑氏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历史上传世望族一居河南;二居黎阳(注:非今之河南、黎阳)。汉代以降有桑弘羊、桑钦(撰《水经》三卷),三国时有音乐家桑馥,唐朝大将军桑道茂,清有刑部尚书桑春荣等闻于世,名垂青史。宗祠楹联有“维矢志磨穿铁砚,御史垦防抵抗匈奴”以励后人。姓氏以地望堂号明贵贱,黎阳桑氏有“铁砚堂”一支,说的便是五代后晋时桑维翰之传承家风。

桑维翰(公元898年-公元946年)自幼聪明,善辞赋,但长相丑陋,身短面长。起初去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竞因其姓桑,“桑”与“丧”同音而心生厌恶不录取他。要说起这“柔”字的发音,从小到大还经历不少波折,常常被人写作"尚"或者“商",末了只好耐着性子连比划带解释:“三个又一个木,桑树的桑,蚕桑的桑。”话说回来,我“桑”又与“丧”何干,值得你主考官如此生非,时人阳之无不愤然,今我闻之亦觉怒发冲冠。面对强权当道,有好心人劝他放弃功名另寻他路,亦可仿效华佗从医求仕;也有好事者劝他改姓重考,这历史上的桑维翰还真不含糊,姓拜祖先所赐,绝无改姓之理。第二次参加考试他更是写了一篇《日出扶桑赋》大赞其桑,结果还是没能被录取。为明心迹,他自铸一方铁砚,并发誓说:“要是等到我把这铁砚磨破的时候还不能中进士,就改行。”功夫不负苦心人,夜以继日刻苦用功的他,终以超人的才华与意志考取功名,当朝皇帝闻听亦深为感动,御赐堂号“铁砚堂"。此后累官至尚书令兼枢密使、加封相国,输林院大学士。(典源:《新五代史》卷二十九<晋臣传·桑维翰))。今桑氏宗亲堂号有“铁砚堂"、“穿砚堂"、"磨砚堂"者均属这一支,都奉桑维翰为先祖。

常言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桑维翰老祖为我桑氏后辈子孙树立了明确的标杆,自家的血源标志岂能说改就改。同一姓氏形成的宗族是我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滋长、成型。放大一点说,就是不能丢掉我们民族赖以存在的传统文化。"羁鸟思旧林,池鱼思故渊".

一个人,带着他的姓氏出生,无论漂泊多远,都不会忘了他的血脉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族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

桑姓有着桑树落地生根的顽强生命,也许正因其敦厚朴实才未成为大姓。但桑姓人家仍然象桑树一样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在河南,在山东,在江苏,在安徽在江西、鄂陕、重庆、四川、甘肃、山西等省市区,尽管占当地人口的比例都很小,甚至只有万分之几,但于芸芸百姓之中,有根植于祖先所赐的“桑”姓标签,便是每一家永世生存的无上荣光!

给女儿取名时,自然而然地我首先就想到了桑树,枝叶间掩映着的紫莹莹的果实遂成为憧憬下一代幸福生活的完美意象。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