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姓六百年前是一家——桑田



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始祖在何方?河南林县桑耳庄。

同姓朋友走到一起,常常会用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客套话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对于散布于晋东南各县乃至太行山南端东西两龍分属晋冀豫三省的桑姓人家来说,通过一次修谱合谱活动,90%以上可以确定我们六百年前是一家人,而同根同源的本族人口数量初步统计数以万计。

桑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但就人口数量而言,桑姓又是小姓,当代大约有26万,仅占全国人口的0.015%,河南省为当代桑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桑姓总人口的20%。

在河南东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分布的桑姓,我族人口占有重要比例。而这一桑姓的源头则是在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的桑耳庄。

据《林县志》(1988)(第二十二卷-大事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山西泽州、潞安等地大批向林县移民。”《桑耳庄村志》也记载,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我祖桑公讳秉元与成氏几户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彰德府林虑山的“猫山之阴”(城坡北侧)达坨寺安家,起村名:桑家庄。事实上,所谓“老家山西洪洞大槐树”之言,只不过是明代移民出发时的一个集散地,并不能确认就一定是洪洞籍。因此根据迁入时间和地点倒推一下,便可知其原籍所在。桑耳庄历经明、清、民国数百年的发展,由一处定居点扩展成了寨根、南丰、东坪等7个自然庄组成的村落,后来更名为桑耳庄村。尽管先后迁居这里的有桑、成、张、高等12个姓氏,但时至今日,桑姓仍以600多户2000多人口,占据绝对多数。

以姓氏立村的桑耳庄,走过了63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桑氏-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不仅使一片野兽出没的荒山野岭衍变成几千人口的大村,而历代不间断迁居外地的也数以百户计,绵延晋冀鲁豫各省。桑耳庄亦成为漂流各地无数移民后代口口相授辈辈相传的精神故乡。


然而,世事沧桑。即便是在如今的桑耳庄村,也没有留下一套完整的家族谱系或相关的文字材料,很多重要的历史也仅留下只言片语的传说,给今天所有寻根问祖的后人留下了无数谜团。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能叙世代之源流,能辨同族之血脉。2019年初夏,以桑耳庄村宗亲桑东珍为首,桑加才、桑生贤(河北)等一众贤达,应无数散居各地族人心之所向,召集族人精英成立理事会,为修撰一部完整的桑耳庄桑氏族谱奔走呼号。他们多次组织会议,集思广益,共商修谱大计。通过建立微信群,充分发动,广泛交流,以不轻视不放弃一支一股蛛丝马迹信息的决心,穷根溯源,圆每一位外迁宗亲的寻根梦。这次活动牵动了所有桑耳庄桑氏宗亲的心,越来越多的宗亲参与到这一浩繁的家族工程中。水有源,木有本。我从哪里来,这是大到每个家族小到每个人世代追寻的问题。从小生长在桑耳庄村的桑加才,从上初中起就在村庄的几大庙宇碑刻上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碑刻上人名都姓桑?再后来直到上了高中才逐渐弄明白桑耳庄始出一祖,同为一源,经过几百年的延续才有了现在的桑耳庄。

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整理自家的上河分支谱系,那时还有很多在世长辈,每家都有世代传承下的分单契约等文字材料。虽然,在当时有很多人提出了异议,泼冷水,说风凉话,但他本人一如既往从未动摇,决心要把家族历史整理出来。但是,更多的外迁宗亲却没有桑加才这么幸运。面对自家的家族史,了无头绪,更有甚者祖父名讳也无从得知。一年多来,散布在各地的宗亲在微信群里,讨论自家的家族历史、文化传承、村庄变迁、外迁路径、宗亲下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线索、家族文献走亲访友调查采访,奔波联络周边宗亲加入讨论,使自家各分支各股系的脉络关系等诸多问题逐步清晰明了起来。我所出生的山西平顺县留村,历史上不同时期从不同地域迁入的桑姓人家有六支之多,近百年来,认本家的少之又少;直到这次修谱后才明白,原来或许称之为小妹的人这回确认该叫姑奶奶了!

600多年来,历来重视安土重迁耕读传家的中国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族人背井离乡、流落异地?除了改朝换代外敌入侵所要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再就是天灾人祸了。和平年代面临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是一方面原因,但远比不过旱灾、水荒、蝗灾、饥荒等原因。老辈人声声血字字泪的逃荒故事流传久远。这种被迫离开原籍漫无目的地的流徒人群,史称“流民”。相关历史研究资料表明,一遇到旱涝天灾,田地没有收成,在本地无法生活,就到外乡逃荒,渡过青黄不接,能回到本土继续生产和生活就回去;但是如果官税私租,以及高利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时,为了获得自己的耕地,为了逃避繁重的赋役,寻找一片乐土、背井离乡,进入移民的行列。例如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苛重,迫使相当数量的人民离开故土。流民移动,有的离原籍较近,有的很远,形成分散各地的移民区。桑耳庄桑氏近百户的迁徙史也印证了以上论断。人们的移居点,呈现出由近及远,由密到疏,沿太行山东缘向西北方向呈扇形展开,有的家通过几代人一迁二迁甚至五迁才来到现在居住的地方,进入山西的主要通道为溯平顺县的虹霓大峡谷而上,山庄窝铺里落脚,一地不行再换一地,平顺境内留不下就再迁至潞城、黎城、襄垣、壶关、长治县等地。据现在的统计资料显示,从桑耳庄走出,流落河南林州其它村庄的有30个左右,流落山西平顺县近100个自然庄,潞城有40多个,黎城有30多个村,裏垣有20多个左右,其他左权、壶关、陵川、沁县等县均有落籍,其中仍不乏以姓氏立村的,如桑家河、桑家洞等。省内最远的已至太原古交;也有的是先到河北辗转再入山西。

凡此种种颠沛流离之状通过迁徙路线亦可窥豹一斑。

这是一户移民的单独行动,严格意义上应该称作“流民”。肩上挑起破烂家私担子,一路之上,风尘仆仆饥肠辘辘,心情沉重备尝艰辛。走到天黑,就睡卧在荒郊野外。感叹人生固然有许多痛苦,但是没有家还是最为可怕。恨不得马上就能到达尚不知是不是乐土的新处所。第二天爬起来又得走,如此走啊走啊,像被寒风刮在半空的茅草,哪儿才是个安身之处呢?还不知道。全家人回头望望,山重水复重峦叠峰,离开老家已经越来越远了。来自山西黎城的一位宗亲回忆说:"1942年河南林县闹煌灾,田地颗粒无收,人们吃野菜树叶充饥,我奶奶带着我爹从桑耳庄一路乞讨到了山西黎城车元村落脚,后嫁给了从阳耳庄逃难上来车元村的白姓人家。因为我爷爷在太原做工死于瘟疫,家里没有人收留了…如今亲人已逝,留给我的唯有回忆"。

细数下来,各家祖上真可谓:一家一部逃难记,户户都有血泪史!

有宗亲拟联曰:“承六百年祖上遗德英俊辈出流水声声远,启三千世后人聪智福财涌进青山步步高。”历经一年有余,经过各地宗亲的通力合作,桑耳庄桑氏修谱合谱活动已临近尾声,牵涉晋冀鲁豫等各省市上万人口的《河南林州桑耳庄桑氏总谱》即将新鲜出炉。修谱录入人口达16000多,谱书清样页面也有1600多页。对全体族人来说,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家族工程,也是桑耳庄建村立庄六百年来的一部巨史,抑或还可称为一部家族移民史。因历时久远,资料严重缺失,修谱合谱要做到不漏一股一支,难度实在太大;而将外迁宗亲全部聚合起来通知到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如此,面对令人骄傲的成果,所有宗亲仍倍感自豪,激动万分。在新时代,天南地北的一家人借助高科技的网络平台欢聚在一起,凭着祖宗流下来的《42字辈排序歌》,论“字”排辈,长幼明晰,老老少少超过7代人,夜夜在交流群里有说有唱格外热闹。

古人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为人孝梯始终是治家根本。最重要的是讲求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人固有的优良文化传统。家谱延续着家族血脉传承,寄托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在全国上下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今天,让传统文化一代代接续绵延并与时俱进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无独有偶,在翻阅《潞安府治》(顺治乾隆版)时,亦发现了这样的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迁泽、潞无田民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闲旷之地,令自耕种,免其福役三年,仍给钞锭,以备耕具"。其中的“彰德”即今林州所属的安阳地区,明代称为“彰德府"。作为移民后代,于我而言,和无数当下生活在潞泽两地的宗亲一样,无意间完成了祖上梦回故土的一次轮回之旅。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