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潘氏源流及迁徙》



读过潘伟斌先生的《论潘氏源流及迁徙》文章以后,让人感觉,时空颠倒,乾坤挪移,云里雾里。一点也感受不到考古人士该有的素质。

论潘氏源流及迁徙》采用虚构的地名,伪造的人物,捏造的事件,时空颠倒的手法,臆造了出一个虚拟故事。

整篇文章以不存在的“潘国”作支撑,它令这个虚拟的“潘国”,任意四处游走。先是安排由北京延庆出发,游到了陕西的毕国(今威阳),然后又窜到了“东號国”(今荣阳)的安仁寨,最后在番国(今固始)才停了下来。

根据《旧唐书》卷四十三志第十九地理二记载:

“妫州 隋涿郡之怀戎县。武德七年(公元625年),讨平高开道,置北燕州,复北齐旧名。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妫州,取妫水为名。长安二年,移治旧清夷军城。天宝元年(公元724年),改名妫川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妫州。”

“怀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首置潘县,属上谷郡。北齐改为怀戎。妫水经其中,州所治也”

“妫川:“天宝后析怀戎县置,今所”。西汉(公元前206年)时始置潘县,北魏末废除。在今河北涿鹿县保岱镇境内。

公元702年,武则天将妫州从今河北省涿鹿保岱徙至废怀来县城,妫水之名也随之迁徙至今北京延庆附近。

以上史料说明,西汉时期,首置潘县。迁徙至北京延庆附近的,是妫水之名,并不是“潘子国”。武则天在公元702年迁妫水之名的时间,与商朝晚期,相隔约1800年。这就是玩的时空颠倒游戏,一开口,就穿帮了。

由此肯定,殷商时期根本就没有以“潘”字冠名的国度,更不会有“潘子国”游走到毕国这码事。因此,那会有“潘子国”从兴平游走到河南,与“东貌国”争夺地盘这码事呢?

他谬说,荥阳的潘国,后来又迁到了今天的固始。且不赞述荣阳本无“潘国”可迁,单考固始,只在东周中期曾经有过“番国”,确从未有过“潘国”。那么“番国”究竟是不是“潘国”呢?翻阅所有的史料,不难知道,“番国”并不是“潘国”,“番氏”也不是“潘氏”。所有的史料表述“番”与“潘”字,区分都是十分清楚。据成书于公元160年的《潜夫论》记载,“潘氏”属姬姓,

“番氏”属已姓。

显然《论潘氏源流及迁徙》不凭任何史料,就主观的把“番国”当作“潘国",这完全是指驴为马,凭空臆造。

更加可笑的是,他臆想受《毕命》的第二代毕公是幼子潘季孙,认为,毕公高太宠爱潘季孙,忽略了毕仲。以致于,让生活在公元前661年的毕万,与生活在公元前1046年的毕公高赌气,离家出走,跑去了晋国。

他的想象力也确实超强,能将两个相隔近400年的人物,拉扯在一起撒娇。

这不是凭空又搞出了个“关公战秦琼”的笑话吗。

潘季孙要真是第二代毕公,就该改称毕季孙了,就该呆在“成周”打理朝廷事务,他要是跑到“东號国”(荥阳)去了,谁来管理“成周”?因此,认为《毕命》以后,潘季孙世居荣阳,封荥阳侯,是胡编乱造。

总之,《论潘氏源流及迁徙》完全都是臆想之言,满篇都是假设、可能、也许、推测、如果等等不切实际遐想。这样毫不负责任的肆意歪曲潘氏文化,造成的恶果是误导潘氏文化,让祖宗蒙羞,让后辈不知来路。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