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张氏的历史演变



禹州张氏历史演变

张姓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形成了不少名门望族,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先秦时期,张姓先民已初显身手展露头角。

西周后期,有张仲其人,最早见于史书。(经小雅六月》写道“候谁在矣,张仲孝友",张仲不仅以孝友著称于世,而且也是一位朝廷重臣,他曾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在厉王失国后得以中兴。

春秋时期晋国的卿大夫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张侯(解张)担任柏人宰,守节而死。此外,还有许多张姓人士见载史册,如张老,晋悼公时担任候奄的官职,后来又升中军司马;张君臣,晋平公时任中军司马;张骼,晋平公时曾同辅跞一起击败楚军;张超,晋国大夫才干不凡,和张骼等受到楚国人称赞;张柳朔,晋国范氏家臣,战国时期的三晋(韩、赵、魏)和齐、秦等国,都有张姓人士担任将相建功立业。

韩国的张姓,人数比较多。有一次楚军进攻韩国的雍氏邑(今河南禹州东北),韩王派遣许多使者向秦国求救,秦国都按兵不动。最后派遣张翠出使秦国,与秦王一席话,秦国马上发兵救韩。韩国还有张去疾和张遣,均为当时名士。又有张开地辅助韩昭候、宣惠王、襄哀王三世为相。他的儿子张平,又历任韩厘王、悼惠王的宰相。

赵国有个张孟谈,在智、韩、魏三家联合进攻赵氏,包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时,暗自和韩、魏两家和好,劝说韩、魏和赵氏联合,共同灭智氏,使赵氏转危为安。他后来担任赵国的宰相。以后赵国又有个张勤,贵盛一时,还有个张相国,不知名字。

魏国有个张仪,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先后担任秦、魏两国宰相,游说关东诸国和秦国连横,破坏苏秦的“合纵”。还有个张倚,在秦、赵联合伐魏时,出使赵国,以献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为名,使赵国背秦,保证了魏国的安全。又有一个张施,劝魏王不要和秦国联合攻韩,以免“唇亡齿寒”。


齐国有一个谋士张丑,为人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在楚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齐国时,他奉命出使楚国,使齐楚在魏地讲和,避免了一场战争。又有张丐,曾说服鲁国在齐、楚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协助楚国。

如果说先秦时期张姓先民在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初显身手,崭露头角的话,那么秦汉时期可以说是张姓建立辉煌功业的时期,张姓先民在这一时期开始称王封候,开宗立派,奠定了張姓成为中华大姓的基础。

秦始皇赢政灭亡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因为政刑苛暴,遭到人民的反抗,很快被起义军推翻,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王朝。张姓的英雄豪杰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战争中大显身手,建立了巨大功勋,因而得以称王封候,他们的家族大多迁到封地,在那里繁衍生息。张姓开始形成不同的宗族派别,成为显赫的大姓。赵王张耳和留候张良是两汉时期王侯的杰出代表。

赵王张耳是战国末年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年轻时在信陵君魏无忌门下充当食客。因为他贤名远播,被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的一位富豪相中,招为乘龙快婚。岳父不惜倾家相助,使他能广交贤士,因而名声更著。汉高祖刘邦微贱时曾投奔张耳门下,名士陈余也仰慕名声而“父事张耳”。秦国灭亡六国时,张耳、陈余也都是通缉对象,于是隐名埋姓,逃往陈县(今河南淮阳)躲避。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成卒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反抗暴秦的统治。起义军打到陈县,张耳和陈余投靠起义军,置身于反秦战争。陈胜在陈县建立了张楚农民政权,委派吴广,周文领百万大军西向攻秦,又任命张耳、陈余二人为左、右校尉,随将军武臣北伐略定赵地。

武臣等人领兵渡过黄河,迅速攻占邯郸。张耳和陈余商议后,立武臣为赵王。陈胜承认了武臣的赵王封号。并加封张耳日可待了。 的儿子张傲为成都君,要求武臣派兵援助西向攻秦的大军。张耳和陈余担心陈胜灭秦后会加兵于赵,因而不发援兵,却引兵北略燕代(今河北、山西北部),南定黄河以北地区,扩大自己势力。西进的起义军孤单无援,终于被秦军击败。不久陈胜也被叛徒杀害。灭秦的重任落到项梁、项羽叔侄和刘邦的肩上。公元前208年,赵王武臣被部将李良杀害,张耳、陈余二人又拥立战国时期赵国的旧贵族赵歇为赵王。秦将章邯领兵攻赵,张耳、赵歇败逃巨鹿(今属河北省),被秦将王离领兵周困。张耳向项羽求救。同九月,项羽率领楚军救赵,破釜沉舟,北渡漳河,与救赵的各路兵马会合。其他援军畏惧秦军,不敢和秦軍交锋。项羽独率楚军展开九场激战,歼敌30万,秦将王离被俘,章邮投降。这场战争消灭了秦军主力,秦朝的灭亡已是指公元前206年4月,刘邦、项羽先后领兵进人关中,灭亡秦朝。项羽以义军盟主的身份分封天下,张耳被封为常山王,改封赵王赵歇为代王,而把赵国的土地作为张耳的国土。陈余被封为侯。陈余对此不满,和齐王田荣联兵进攻张耳。张耳兵败,投奔汉王刘邦。以后张耳随韩信攻赵,将陈余斩杀在纸水之上。公元前204年,刘邦封张耳为赵王。两年后张耳病死,他的儿子张傲继承王位,娶刘邦的大女儿鲁元公主为妻,成为皇亲国戚。后来因为臣属谋反,张傲受到牵累,被削夺王爵,贬为宣平侯。公元前182年,张傲辞世,他的儿子张偃因为是吕后的外孙,被封为鲁王。张偃的异母兄弟张寿、张侈分别被封为乐昌(今河南南乐)侯和信侯(今河北冀县)。吕后病死后,张偃兄弟被削夺王候爵位。汉文帝登极后,又封张偃为南宫(今河北南宫西北)候,后来他的子孙爵位屡有封夺。张寿、张侈后裔虽然长期处于社会下层,但人丁却很兴旺。赵王的后代不断繁衍,成为张姓的一个重要派系。

留侯张良出身于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家庭。他的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连续担任韩国五个王的宰相,深受韩王信任,地位十分显赫。

张平死后20年,韩国被秦国灭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张良的家族遭受洗劫,情状十分悲惨。国破家亡的仇恨在张良心里交织,他决心向秦朝统治者报仇雪恨,于是他寻找刺客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就隐姓埋名,流落他乡。待到刘邦起兵反秦,张良投奔刘邦,成为一名主要谋士。他运筹帷懈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辅助刘邦战胜了西楚霸王项羽,创建了皇帝基业。因为功助卓著,被封为留侯,封地在今江苏省沛县东南。张良善于审时度势,功成后急流勇退,避免了“敌国破,谋臣亡”的悲剧,使自己能终天年也保全了家门。

张良有两个儿子,名叫辟疆和不疑,张辟疆15岁已在朝廷担任侍中,不知所终。张不疑继承了父亲的侯爵。公元前175年,因为和门大夫吉谋杀了楚国内史,被判死刑。花费不少钱财赎罪,减为城旦刑,生命得以全活,侯国却被削除。从此留侯家族中道衰落一百多年默默无闻。张不疑也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典,次子名高。张典的曾孙张乘,字千秋,汉宣帝时期赐爵阳平公,免除了一家租税。张乘率领族人迁居阳险(今陕西西北),家道重新兴盛起来。他的儿子张尚,官做到侍中。张尚有五个儿子,除长子张壮继续留在阳陵居住外,其他四子张璜,张彭,张睦和张述分别迁至河北,南阳,沛国(今安徽雕溪西)和吴郡(今江苏苏州),这是张姓南迁汉水,淮河流域以及长江南部的开始。留侯张良的后裔后来在全国分布较广。张尚的五世子孙张道陵。追寻先祖张良的导引和辟谷之术,创立了天布道,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除张耳、张良外,西汉初期的张苍、张汤二人也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也都被封为侯爵,他们的后裔子孙也都繁衍分布很广,成为张氏两支鸿大派系,为张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平侯张苍,阳武(今河南原阳)人,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精通律历之学。曾仕秦任朝廷柱下御史,主管四方文书。秦朝刑严法苛,张苍触犯律令得罪,逃回家乡。待沛公刘邦带兵经过阳武,张苍投归刘邦,成为宾客后随刘邦取道南阳,进入武关,通近威阳(今属陕西),秦朝灭亡。西汉政权建立后,张苍官拜常功太守,协助韩信进攻赵王赵歇,俘获陈余,历任代国和赵国国相。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征讨.张苍随军参战,立下了战功,被封为北平侯,封地在今河北省满城县北,食邑1200户。

后来,张苍以列候的身份参与了西汉典章制度的制定。因为他擅长律历,就负责改定度量衡和历法。他以秦朝实行的题项历为基础,改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每年的12个月,365.25天。在每19年中插人七个闰月,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这种历法比以前的六种历法更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情况,因而颁行后一百年没有更改。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谋反,被镇压。刘邦封自己的小儿子刘长为淮南王,派张苍任淮南国相,处理军政大事。张苍在淮南任相16年,吕后死后,他入朝任御史大夫,和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史称汉文帝。4年后,张苍又升任丞相,主持朝政达15年之久。当时正值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朝廷实行“约法省禁",和“与民体息”的政策。政治比较清明,百姓负担较轻,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史称“文景之治"。张苍为制定和推行这种政治作出了一定贡献。

张苍担任丞相多年,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十分显赫荣耀。他年过90,方被允许辞去丞相职务,又活到一百多岁。他的儿子张康承袭侯爵,传到孙子张类,被除爵夺土。张苍“妻妾以百数",因而子孙很多,逐渐迁到各地,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派系。如今河南偃师和河北定县张氏就是北平侯张苍的后裔。

张汤,杜陵(今陕西西安市南)人,年少时充当长安县吏对决狱办案和处理公文相当熟悉。后来被举荐为茂陵校尉,又迁负责处理狱讼的御史。因为办案有功,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擢升为太中大夫,和赵禹等人共同制定了新律令。又晋升为廷尉,迁任御史大夫,成为官位显赫的朝廷“三公”。当时汉朝连年对匈奴用兵,朝廷财政困难,他建议制造皮币、白金币和五铢钱,业将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中央,统一而币制。他还支持盐铁官营,令“告维”,征收工商业主的财产税和所得税。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国家的财政困难得到缓解。后来张汤遭人陷害,自杀身死,家也被抄。但他家中除了皇帝赏赐的五百金外,别无余财。汉武帝嘉许他的廉洁,又为他自杀感到惋惜,下语重用他的儿子,以作为补償。

张贺是张汤的長子,曾担任掖庭令,他收养了皇(汉武帝)曾孙刘询,并亲自教他读书待到刘询长大成人,张贺又用自己的家财为他娶了媳妇(许妃)。后来刘询人籍皇统,史称汉宣帝,这时张贺已死,他的儿子也已早亡,为了报答张贺的厚恩,汉宣帝封他为恩德候,让他的侄子张彭祖作为他的后嗣,承袭侯爵。又将张贺年仅7岁的孙子张霸拜为散骑中郎将,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食邑三百户。不久改封为阳都候,封地在今山东沂南县南。张汤的次子名安世,字子儒,以父荫人仕。有一次汉武帝到河东地区(今山西南部)巡视,张安世以尚书的身份随从。归途中发现丢失了三箱书籍,汉武帝下诏寻求而没人送回。张安世因为平时留心,记得这三箱书的书名,就自己出钱购买,献给汉武帝。经过查对,所献书与丢失的书完全相同,一卷不缺。汉武帝“奇其才”,便委以尚书令的重任,后来又迁任光禄大夫。汉昭帝继位后,官拜右将军,封为富平侯,封地在今宁夏吴中县西南黄河东岸。汉昭帝死后,张安世又和霍光等人拥立汉宣帝刘询。宣帝继位后,张安世官拜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掌握朝廷军政大权。

张安世有三个儿子,幼子张彭祖出继伯父张贺为后祠,承袭张贺侯爵。长子张延寿,宣帝时历任中郎将,侍中左曹太仆。张安世死后,延寿承袭富平侯爵位,食邑的田租收人每年多达一千多担,他自以为“身无功德”,不应受此厚禄,请求消减食邑户数,于是迁封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延寿死后,儿子张勃承袭侯爵,官拜散骑谏议大夫。张勃死后,儿子张临继承爵土,竖敬公主为妻,张临为人谦恭节俭,曾将家财分赠宗族故旧。他的儿子张放在他死后继承圆位,深得汉成帝的爱宠,官拜侍中、中郎将,娶皇后的侄女为妻。汉成帝亲自为他操办婚事,场面极为热闹隆重,当时人说这是“天子竖媳,皇后嫁女"。

张安世的次子名干秋,汉宣帝时官拜中郎将、侍中。他曾同霍光的儿子霍西一起领兵征伐鸟柜,得胜回朝。霍光询问二人作战方略,霍禹一问三不知,而张千秋却口讲兵事手画地图,对答如流。霍光颇有感触,说“霍氏世衰,张氏兴矣。西汉张汤一门三侯,几代历任朝廷显官,又是皇亲国戚,实属当时最为显贵荣耀的家族,延至东汉而经久不衰。张汤支后裔子孙甚多,成为张氏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西汉时还有安丘候张说,封地在今山东安丘县西南他的儿子张欧,曾任汉景帝的老师,武帝时任御史大夫。年老致仕,迁居阳酸(今陕西威阳西北),子孙多至高官.成为关中望族。又有任侯张越,封地在今河北任县东;东阳侯张相如封地在今山东武城县东北;卤侯张平等,封地在今山西繁峙县东北;南宫侯张买,封地在今河北南宫县西北;博望侯张赛,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南。当时张姓封候者还不止这些。正如前所述,他们在张姓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辉煌业绩,形成了不少名门望族,对张氏族群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还有些张姓人士,虽未能封候,却也在朝廷担任显要官职。如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人张释子河东(今山西南部)人张隆,平陵(今陕西威阳西北)人张山榭,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沂汾西南)人张孺等,家族成员多在朝廷或地方担任重要官职,成为当时贵盛显赫的家族,对张氏族群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姓氏是同一血缘的人群的代号,是宗族的徵记。一般说来,人们的姓氏世代相承,比较固定,不会轻易改变。俗话说“大丈夫站不改姓,坐不改名",显示了人们对自己姓氏的珍爱与重视。但是,有时也因种种原因,如帝王赐姓,或遭受贬斥,或躲避仇怨祸难等,人们又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姓氏和名字。在张姓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别的姓氏的人改为张姓,也有张姓的人改为别的姓氏。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不少其他姓氏的人改姓张氏的情况,对张氏族群的发展壮大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他姓的人改姓张氏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皇帝赐姓。“张”字包含着一种雄壮武勇的气慨,因此古代帝王时常将张姓赐给一些别的姓氏中武猛之士,作为对他们的褒奖。也有张姓君主将自己的姓氏赐给文臣武将,以报答他们的功劳或恩德,或者表示对他们的宠爱。得到帝王赐姓在当时是件极为荣耀的事情。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凉君主张天赐与安定郡(治所在今甘肃泾阳县北)人梁景,敦煌(今甘肃)人刘素关系亲密,依靠他们谋杀了权臣张邕和前凉王张玄靓,自己登上王位。为了表示对二人的奖赏和宠爱,赐二人姓张,梁景改称呼张大奕,刘肃改称张大诚,作为自己儿子一样看待。

元朝末年,有一位蒙古将领伯颜帖木尔,作战十分英勇,后来归顺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嘉奖他的英勇善战,赐姓张氏。鞑粗人哈刺尔敦,也以英勇善战著称,明成祖朱棣赐他张姓,改名隆善。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户,领兵征战,不可抵挡,明成祖也赐他姓张改名志义。黏粗人奴儿,是北方边疆的一位名将,战功卓著,明显祖也赐他姓张,改名友,并让他担任金吾卫指挥使的官职。

汉族人改姓。汉族人中的其他姓氏改姓张氏,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魏国人范雕因故遭受魏国客相魏齐的毒打,后来死里逃生,为了躲避仇人的继续迫害,改姓易名,自称张禄,西入秦国,屡次向秦王出谋划策,因功登上相位,封爵应候。东汉时有个聂台和别人结下怨仇,为了逃避仇人,改姓张,在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隐居。他的后代出了个张辽,字文远,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名将,战功赫赫,封晋阳侯。汉末农民起义军里的黑山首领张燕,本来姓褚氏,他聚集兵众一万多人参加黄巾军张牛角部,张牛角死后,他被推举为义军首领,改姓张。因为他行动矫健敏捷,被人称为张飞燕。

少数民族改姓。由于张姓在汉朝时代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的大姓,在多地出现了不少张姓名门望族,社会影响日益巨大,一些少数民族出生的人也改姓张氏,例如匈奴族,就是秦汉魏晋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最大的少数民族。匈奴在历史上又称胡族,内部又分为很多部派,有些匈奴部族的人改姓张氏。在魏晋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常有“屠各胡张某某”“西河胡张某某”的记载。羯族首领石勒在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在后赵统治区域内张姓人士特别多。除汉族张姓外,也有羯族张姓。如张季,字文伯,就是羌桑(歇)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政权中,有张离、张良、张豺等达官显费,据专家考证他们都属于羯族张氏。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还有一个乌桓族,汉朝末年曹操曾经领兵东征乌恒,中山国丞相张纯曾和个名叫“共”的乌桓族首领联合反对汉朝的统治,后来成为诸那乌桓元帅。从此以后张姓也成为乌恒族贵姓,不少乌恒人改姓张氏。唐宋时期我国东北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渤海族。渤海国时期渤海族张氏中,就有达官显贵二十多人。辽金时期辽阳(今辽宁)渤海人高霸改姓张氏,他的子孙历任辽代地方长官。这一支渤海张氏,在金朝也多历显官。女真族中的颜盏氏、赤盏氏、温迪罕氏等,在元代也改姓张氏。明清时期蒙古族、满族、回族中的一些人氏也都改姓张。

在当代中国几十个民族中,许多民族中都有张姓人群存在。如同族、满族、蒙古族、藏族、彝族、苗族、土家族、朝鲜族、壮族、白族、瑶族、黎族、侗族、高山族、阿昌族、布朗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有张姓人群存在,汉族中的张氏人群更为庞大自不待言。

张姓改其他姓。虽然张姓先民都很珍爱和重视自己的姓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一些姓张的人士改为别的姓氏的情况,但与上述其他姓氏和少数民族中人士改姓张氏情况相比要少得多,对张氏人群的发展的影响也不大,在此就不细述。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