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家族先辈追溯



张氏家族先辈追溯

张氏家族先辈追溯

据前辈口叙相传,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过来的,据有关历史书籍的记载和别人家的族谱所叙述的内容载有根据《明史》、《明实录》等正史笔史资料记载: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到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距今594年),五十年间仅山西洪洞县等地就有过18次(洪武10次,永乐8次),向全国各地大规模的移民迁徙现象,姓氏有800余个,分布全国18省500余县,其中陕西、甘肃、宁夏就有51个县,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而明朝洪武28年(公元1395年),往塞北(今山西雁北地区)、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地区迁民记载,距今已有616年的漫长历史。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移民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将一方之民散落各地,仅此一例。建国后的湖北三峡大坝工程,大批移民到全国各地算是第二例了。史料记载的陕西长城沿线以北地区,在区域地理位置范围接近现榆林长城沿线各县,因为从山西迁徙徒步至现在距离,通过地理位置分析,只能是两条路径可走。一是沿黄河以东沿岸山西境内一直北上,从山西吉县以西北到吕梁地区的柳林县军度摆渡过河。是从吉县以西的近距离过河,而经延安北上到陕北诸县,这两者都可顺路就近到达此地。

当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移民活动呢?难道先人们没有故土难离的悲痛心情吗?据历史资料记载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元未1303年9月17日洪洞县发生3.8级大地震,共死亡275800人,死亡率占32.7%,这次大地震的震中心在当时的赵城(原为赵城县现为洪洞县的越城镇,洪洞县城北30公里处),因为地震毁坏了原有的水利设施,使成千上万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几乎为无人之地。二是明初山西人口太稠密,达到4030454人,是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而人口稠密度最大的是晋东南平阳府28县,占山西移民的1/2,洪洞县又是平阳府的人口稠密大县,洪洞县“地狭人众”。三是金元以来战争和自然灾害频发,异族统治之间互相争夺地盘,使许多地方田地荒芜,所以明政府实行移民屯田政策,以恢复生产。

当时我张氏祖先从大柏树背井离乡时有多少人?分别叫什么名字?由何人统领?经过什么路线?何时到达陕北这块广豪的大地?因无史料已无法考证。从山西的晋东南到陕北的直线距离在1000里左右,在明代既无公路,又无汽车的情况下,也无具体的落脚目的地,且托儿带女徒步行进,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困难是要经过汹涌澎湃的黄河天堑。

张氏族人祖先正是随着浩荡的移民迁徙大军沿着西北羊肠小道郁郁而行,沿途乞讨,风餐露宿,在近千里的旅途中所遭遇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这里不再赘述。我张氏族人祖先是否从山西大槐树迁出后一直到达张山定居下来呢?还是在别的地方居住后又迁徙到达此地呢?我们无法考证。

明太祖朱元璋是(1368年)登皇位,立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明朝共16代皇帝,最后一位是崇祯皇帝被农民起义军逼上梅山吊死而结束长达276年的明朝历史。

清朝从顺治开始到宣统结束共12代267年,明清两个朝代共计为543年。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又有100年时间加起来是640多年。明朝从洪武到永乐50年时间有过十八次大移民行动,假如张氏祖先是在最后移出的话,也应至今有600年的时间。大约按每30年诞生一代人,应该有20代人存在,学字辈以上还应有10-11代人存在,我们都知道场崾嶺是我们的老祖坟地,可是从高低距离看不可能埋下这么多辈数的人,据年长的族人惬意前辈传说“石壳沟”脑田坮的古墓群是我们张家的祖先;还有在背弟坝的最高处距场嵝嶺不远处也有古墓群,还有天赐塘方向的断桥嵝嶺处也有古墓存在。这些古墓很有可能都是我张氏祖先的墓,如果真的是那样就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明朝就定居在此了,因为无任何资料可查,只能是分析推断,学字辈以上只能以先祖失考来结论,从张学师、张学成兄弟两人定为一世,以下可以序定世次。

张海彦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