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社会的大动乱和张氏先辈们的坎坷经历



历史社会的大动乱和张氏先辈们的坎坷经历

靖边沙柳文学社刊登有“回军血洗宁条梁镇”文章,说的是在清朝同治年间的事,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朝野上下贪官奸吏事意搜刮民财,祸国殃民专横骄淫的慈禧太后对忠臣请言不纳,一味宠信奸臣雍官之辈,致使国家贫穷落后,外强入侵,内乱不止,各地盗贼四起,土匪狷獗毒品泛滥成灾,民不聊生。西北地区的不安定原因慈禧认为是回民造反之故,曾下旨杀了一些回民要人,故此激化了民族矛盾。回民打起了反清大旗,他们由仇视朝政到仇视汉人。以马三元为首的回军马队从宁夏入陕,肆意烧杀抢掠,而且他们选择朝廷驻军薄弱的陕北一路杀来,对无辜、忠厚、老实的陕北老百姓实行了“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

在同治七年即1868年时,当时的宁条梁镇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稠密居住有五万多人口,正月初三那天,天气阴沉,狂风伴着雪花飘落,回军突然发起进攻,因逢年关只有20多名洋枪队和40多名大刀队的朝廷驻军,经过浴血奋战,肉搏数小时后因寡不敌众而告败。回军惨无人道大肆屠杀。据县志记载被回军杀害的男女老幼足足有三万之多。之后回军继续向南挺进,寻找汉人屠杀,凡是回军到过的村庄,被杀的十庄九空。邻村的清水沟和马家沟的马姓人家全部被杀,无一幸免。

张氏家族

我们张山村的张氏族人被杀了多少已无法考证清楚。我们的三世爷张银被回军捉住就要开刀问斩时,突然走来了一个骑马的首领,看了一眼便说“这个娃不要杀,引上让他伺候我妇人”,他幸免一死。在伺候匪妇人的途中他择机逃脱,脱离虎口,他回到家中见到失明的老母和不到十岁的侄子张仲汉,张氏家族只有他们三个人了。因怕回军再来杀害,三人起程逃往榆林。一路上边乞讨边赶路,一直逃到榆林城城下,为防回军混入城内,守城门的兵丁把守很严,外来的陌生人一律不许入城,三人正为不得入城而犯难时,恰好来了一帮进城卖炭的毛驴客,他们向主人诉说了来由,并请求将他们带入城内。主人很同情便让张银和张仲汉每人赶着一头毛驴,扮作卖炭的混进了城。城里住有一家亲戚,他俩找到了这家人,经自我介绍说明来由,这家亲戚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及时备饭菜招待,并让张银合上饭罐出城去接老母,教他出城门时跪求守门兵丁,向他们细诉根由,他们会允许你出进的。照此办法将老母接进城,为了在城里落脚谋生,经亲戚介绍其母与一个单身木匠老头结为老伴生活在一起,张银从此跟老头学起了木匠,张仲汉打零工养活自身,就此三人在榆林城里落了脚。过了几年老头给张银在赵家弟子与一赵姓女子说合定亲成婚,又过了几年老头逝世,处理毕后事,这时社会已安定,张银带着老母和妻子一同返回原地,张仲汉经过几年的奋斗拼搏也与一亢姓女子结婚也一同返回原籍张山。

他们度过了命弦一线的危难关头,保住了张氏家族的命脉延续。又经过几年的拼搏奋斗,终于走出了异常艰难困苦的境地,回到原地立脚,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繁衍生息,使我们张氏家族得以兴旺发达。

张银的木匠技术很好,他除了农耕以外还承揽做木活挣钱补贴家用,他能修庙宇,起房盖屋,农家的各种家俱,到我们这代人还保留有他打下的碗柜子。泥家沟龙王庙的牌文记载该庙是由张银修建而成,据老人传说有一次野鸡岔的周贡爷家盖座庙,邀他去修建,他答应如期去修建,结果正逢老天爷降了一场雨,他忙于种荞麦而躭误了工期,为此惹怒了周贡爷,周家来了一帮人不允争辩,将张银耕牛和羊子全部赶去了。周贡爷有钱有世,穷人无处论理,只好认倒霉罢了。

从清朝的同治、光绪、宣统到民国,再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近百年的历史中,先祖经历了改朝换代,沧桑变迁,张氏家族能保持着不断发展繁衍,由少变多,由弱变强,成为人才众多,家风淳厚,充满生机的家族,这不仅是社会机遇,也与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先祖传世家风和后人的开拓进取所得到的结果。

张海彦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