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靖州冯氏历次族谱序



冯氏族谱

湖南靖州冯氏历次族谱序

姓氏族望,自魏晋及唐,竞相矜尚谱记,日繁而源流益混久矣。冯系出姬姓,毕公之裔,食采于冯阝,子孙遂去邑,以冯为姓。然姓以统宗所自出,虽天下之冯皆然,氏以别子孙所由,分则散处之。冯各异知其所出,而不知其所由,分将牵合冒滥,慕华贵而讳寒畯,君子以为不足信,则并其实者疑之,而况有得姓改氏之由?自其祖之所受传于无穷者。簪缨奕叶,诗礼绵延,一世二世以逮于数十世,本源枝流在其中,亲疏远迩在其中,仁敬孝慈在其中,其可以妄有所托而自欺乎哉!冯氏先籍山西太原府汶水县。余阅草谱,有前明封昭勇将军讳玉公之基碑。玉本姓宋,又出长于高,自洪武元年,同袁指挥征蛮立功,世袭都指挥。后因高宋互争功臣,为后赐姓曰“冯”旋改调镇湖广靖州卫,官于靖,卒于靖,葬于靖,故冯氏之由西鲁而占靖籍也。自玉始,冯氏之得姓而为靖始祖也亦必断自玉始,厥后登贤书游痒序,代起绳绳,其亦无愧于保世滋大矣!抑余独有取者,凡人莫不欲有子孙,子孙莫不欲其贤智。贤智之过,往往流于附会穿凿,反诬其先者有之,若冯氏之谱拳七先世遗稿,编于今数百年矣,派别支分约略粗具,欧、苏未有定式而述其所自出,则曰姓“宋”,又曰姓“高”,毫不敢参以臆说,自乱所宗,其敦本核实,崇朴守真,以视贤智者妄有所影附,以相夸耀为何如耶?则信今传之纪当无过。冯生道学,余拔冠童试亦谨后才也。携谱乞言,因更励以亢宗而乐为之序!

诰授奉政大夫加知府街知湖南靖州直隶州事加三级纪录十次宋宴春撰

十六代孙生员道学敬书

[译文]

姓氏与有声望之宗族,自魏晋及唐竞相推崇,谱牒记载日益增多,而其源流更加混沌不清。冯氏出于姬姓,是毕公的后代,生活于冯城(邑)这个地方。子孙便离开城邑,以冯为姓。但是,姓氏表示自己的前代祖宗,虽然天下很大,姓冯的均是如此,氏族以区别后代之子孙,所以散居各处之冯氏又各不相同。知道自己的祖宗是哪里来的,却不知氏族后来的分化,那就会出现牵强附会和假冒的情况,羡慕华贵而讳言贫困,君子认为这是不足信的,反而连本来的情况也会怀疑起来。何况姓氏之所以确定,自其祖上开始,传下来已无数代,世代为官,诗书人家,一世二世以至于数十世。本源支流在谱系之中,亲疏远近在谱系之中,仁敬孝(对上)慈(对下)在谱系之中,难道可以托名于此而自欺欺人吗?冯氏之先籍,是山西太原府汶水县。我看谱系草稿,有明代封昭勇将军玉公之墓碑,那碑上记载玉公本姓宋,又生长于高氏之家,自洪武元年同袁指挥征伐外族立功,世袭都指挥。后因高宋都争着把玉公作为自己的后代,皇上赐其冯姓,不久又改任湖广靖州卫,在靖州为官,死于靖州,葬于靖州,所以冯氏来自西鲁(指山西太原),而以靖州为籍贯。自玉公开始,冯氏之得姓并以靖州为始祖也,也是自玉公开始之后才有冯氏让登上贤书并在学校教书,一代代延续,也无愧于世代相传而不断发展了。但是我单单注意的是,凡是人都想有子孙,都想让子孙贤惠聪明,子孙若过于聪明,往往认为谐系中有附会穿凿之处,反而产生了对先人的怀疑。如冯氏之谱,有先世遗稿一编,于今已经数百年了,派别支脉大体可以看得出来,但为文之人(比为欧阳修与苏轼)没有确定的说法,对氏族之所出,先说姓宋,又说姓高,一点也不敢参用推测之词,来自己弄乱宗族的历史。这种敦厚核实,推崇朴直,保持真貌的精神,与那种贤智之人妄自附会穿凿而自相夸耀岂可同日而语?因此相信今日传之后世的谱记,一定没有什么过错,冯道学是我选拔的少年士子,是一个严谨的后生,他带着谱记求我作序,我为了激励他保卫宗族的精神,而很高兴写了这篇序文。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