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于氏祖谱记(第三版)



重修于氏祖谱记(第三版)

国有国史,族有族谱。正本清源,利国利民。谱,乃记宗脉之渊源,别分支之亲疏,序行辈之伦次,扬祖宗之功德也。然于氏族谱自公元一九六二年,迄今四十余载断续。『文革」期间,族谱被焚,祖坟变耕。当今和平盛世,百废俱兴,国泰民安。春节故乡访亲祭祖,知十九世族叔守清,不辞劳辛,联系阳信本族,得族谱孤本。此谱乃阳信族叔守清精心珍藏,其功不可没,为余祖续修谱牒之重据。席间言及续谱事宜,迨族内年长者健在,重修宗谱,乃人心所向也。

忆晋寻根,洪洞祭祖,尧庙进香,拜祭黄帝陵。数阅谱牒,核实史料,追本溯源,于姓乃黄帝后裔,起源有三:

其一,源出姬姓。为周武王姬发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武王克商,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子邘叔册封邘国(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邘邰村),邘叔子孙以国为氏。又有去邑旁者则为于姓。由此,邘姓和于姓,按血统论当无异矣,皆为武王二子邘叔之后。史称于姓正宗,是为于氏。其二,据《、原平)为勿忸于氏(鲜卑族复路史》载:东海(鲁、苏交界处)于公裔孙随拓跋陵徙代(今山西代县、五台姓),至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复为于氏

其三,唐代淳于氏为避宪宗李纯之名讳(『淳』与『纯』同音)。改为于氏。综析,余认为于氏起源其一可信也。

于氏谱牒

于氏家谱资料记载,于氏主支脉十八,现分布于豫、鲁、晋、冀、陇、新、黑、辽、皖、苏、鄂、桂、内蒙等地。其中,居住豫之于氏,分布在沁阳、济源、等27个县。

始祖学典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迁徙无棣城北十里,(新城政务中心北二公里)汉垒(原信阳城,无棣八大景之一)之南一公里处立庄,至今六百余载,后人沿三支六脉之袭,世代相传,延至当今数干余人,蔚成泱泱一族。除于家村外,散居阳信、大邵、济南、天\河南、黑龙江、滨州、东营、淄博、宁波、鞍山、石家庄等地者甚多。祖坟位于村南一华里处,墓冢序列,松柏参天,四季长青。逢年过节,子孙后代,云聚祖坟,焚香燃纸,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跪拜祭奠。家谱供于村内关房,逢年过节,摆供点烛,于氏族人扶老携幼祭祀悼念,乃一盛事。然『文革』废墓为耕,家谱毁之一炬,至此消失也。

拜览宗谱,吾祖英才辈出。或人民公仆;或桃李天下;或妙手回春;或为国致残;或为民捐躯;或从警从戎;或从工从商······皆恩泽一方,惠风长存。后世子孙当承传祖志,弘扬族德,自尊自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华夏民族之昌盛,为炎黄子孙之团结,为于氏家族之振兴,各尽其力。吾于氏宗族必人丁兴旺,英才辈出,贤者云集,族风长存。

丙戌之春,叔祖长兰,同族叔守成、守友、守清、守轩、守祥、守明、海明,族兄大坤、大泉、族弟大忠,族侄文军数次相约棣城,共商续谱要事,众热忱满怀,皆欣然同意,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祖、兄抬爱,嘱余为新谱撰序。余自知才疏学浅,识陋闻寡,惶惶恐无以应命。然祖辈不顾耄耋高龄,忆史校字,诚挚可鉴,真情难违。念先人辛苦我等奋进续旧业,教后人有依众志成城铸春秋。念数多族贤不忘报本追源之志,共负兴国旺族之责,吾亦于氏子孙,虽能力所限,当尽绵薄之力,借以褒扬于氏家乘,光大我家族精神。谨捉肘上文,愧充谱牒一角,聊作纪念。『序』自不敢称,或做一、二『说明』可也。

公元二00六年清明二十世孙大恒谨识并译原序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