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湖虽以﹃湖﹄名地,充其量就是一块不大的湿地;虽以﹃高﹄命名,其实也并非高氏所独居。诸如张、王、李确系该地大姓。因风沙少见,水源充足,空气湿润,树木浓郁,极适宜于作物生长与人居,其名声一向为外人所称许。高家湖南有祁连屏蔽,东有焉支雄踞;北面是山丹最大聚水池——李桥水库,西面有本县最大水系——马营河潺潺流淌。湿地占据着地形优越的心脏位置,湖草、花卉、树木、牛羊就自然成了这里的主角;耕地则多处于东西边缘与间有之高地。耕地因关乎人的生存,一般为各地主体,但在这里却只能充当配角。千百年来,以﹃湖﹄为界,便有了﹃东湖﹄与﹃西湖﹄之称谓。
﹃西湖﹄居民绝大部分姓高(大约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东湖﹄则以﹃张、王、李﹄姓为主。
社会演进至新的世纪,因改革开放,生活安定,国泰民安;追根穷源,纂写家谱、族谱遂成为一时之尚。农历辛丑孟夏,由学弟文铭主编的《张氏宗谱》初稿成,属予衡鉴并追索《序言》。异姓昆仲之谊不能诿却,同行同门盛情不可有违,故不揣浅陋而勉强为之。
家之有谱,犹方之有志、国之有史,自古莫不皆然。缘自于《春秋》,光大于《史记》、前后《汉》与《通鉴》,或以时间先后而编年,或以事件人物为主而纪传,或如南宋袁枢融汇编年纪传而成之纪事本末体,虽各有千秋,然均系传统文化菁华之所在。以《家谱》记录先祖行止,歌颂祖宗功德宏业;保存一姓之种族记忆,赓续一氏之良好家风,延纪一家生命力极强之血脉,均有功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纵观《张氏宗谱》,写人记事虽未见十分周翔,但线索脉络清晰,字里行间足可见出编纂者之良苦用意与拳拳之心,下了一番追索寻觅功夫。而尤以为仙逝者树碑立传而彰显其特色,确已中的矣!至若考证张姓源头,叙述姓氏由来及其心路历程,则因缺乏可靠文字记载,仅凭口耳相传,姑妄言之听之,现有传本大抵如斯而作,只可如是者而已,亦无益于斤斤焉、耿耿也!
我出生于一九五六年岁末,与文铭老弟相差大约十岁。他住湖之东,我居湖之西,渊源深而有自。我俩初高中前后毕业于山丹三中、专科前后同受业于张掖师专(今河西学院)、本科也前后在同一所高校甘肃教育学院就读(今兰州文理学院)。大学时期均在中文系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可谓同门师兄弟。一九九一年秋,我由山丹一中调入山丹三中长校,适逢张老弟于三中执鞕任教,于是乎便有了几年共事生涯。其间,或共同探讨教学业务,或抵足谈论古今中外先贤,取长补短,相处甚欢。后因弟妹诸老师工作变动调回江南老家,夫妻两地分居。为解其生活之困,我便利用手中小小的﹃权力﹄,给予其力所能及之协助,他也于一九九三年离开故土,调到了无锡。其后无论﹃短信﹄时期,抑或﹃微信﹄时代,联系一直未能间断。近年或于南国水乡相遇,或在故园河西相聚,虽也见过几次,但终归天涯相隔,只靠电话维系罢了。
抚今追昔,我与张氏昆仲及其父辈们的渊源远不仅限于此!其父仲友老先生是我的恩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老师家族之《谱》写几句心里话,称颂其颢范颐行更是义不容辞、理所当然之事。老师育有六子,文铭行四。我与其老二志铭同庚,同年高中毕业于同校。与老大立铭曾在生产队共事,我任大队文书,他任生产队会计。其族叔仲才,系我于大队任职之前任,后两次出任大队(村)支部书记,为人谦逊和善,思路清晰而有谋。
﹃东湖﹄张姓,向以忠信务实、正直宽厚名世。后嗣子孙能秉承先祖遗志,赓续忠厚家风,以宽怀待人为本,以耕读传家为务,遂家道兴隆,人丁兴旺,瓜瓞绵绵,人才辈出,致祖业欣欣然、家道蒸蒸然。其守家扩土,以农为业者有之;心向孔孟,传道授业者有之;保家卫国,义服兵役者有之;效力公务,为民谋福者有之;赴身矿山,倾力工业者有之;朐力社队,服务乡村事务者有之;广开门路,带头发家致富者更是不乏其人……虽在所熙熙芸芸,然处事堂堂正正;或终生寂寂无名,但生业欣欣然多有生气,名称于当世当地,言其流芳于千古百世亦不为夸饰也!
因地缘关系,﹃东湖﹄张氏与﹃西湖﹄高姓数辈姻亲不断,可谓手足接续,血脉相连,故常联系密切,互有往来,交流有加,走动不断,为当地人人交口之佳话。然因生活理念更新速率之加快与社会演变频率之提高,赴外地求学深造者,卒业后谋职于大中城市;因种种原因工作变动者,安家于异国他乡;抑或远走外地打工谋生者,定居于东西南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久而久之,致族亲间关系日见疏远,宗族间父子疏于相认。同宗关系暌隔,兄弟姐妹形同陌路之情形并非少有,更遑论亲戚间互不往来,血缘关系遂如水之断流,也就淡然了——此乃现时之社会通例也。有鉴于此,广集资料,旁搜见闻,父子合谋,同侪倾力,朐力劳心,集思广益,修撰《张氏宗谱》遂极为必要!抑非常及时!
统览《张氏宗谱》,愚意以为其编纂目的已基本达到。
未揣粗疏鄙陋,更兼盛情难却,未经仔细推敲而草拟之。如若或有真灼于一二,则善莫大焉!
是为序也!共勉共勉!
高希鉴
公元二〇二一年十月草拟并润色之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