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山丹花寨子高家湖东湖《张氏宗谱》序言三



张氏宗谱封面

甘肃山丹花寨子高家湖东湖《张氏宗谱序言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之有史,所以明兴衰更替之因;族之有谱,所以铭木本水源之恩。因而,历朝历代,官纂史志,民修家谱,史谱相融,世代传承,此乃中华民族独具特色于世界且绵延五干年之文化根脉也。

吾族先祖本山西人氏,为明朝官府强征移民,迁徙河西戍边屯田。一世祖自福公从河西何地移籍山丹花寨子东湖已无迹可考,按代辈推算,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落户东湖,迄今三百三十余年,繁衍十有三代。思我先祖创业之艰辛,守成之不易,披荆斩棘,呕心沥血,历经磨难,方有今日之基业,家族昌盛,子孙荣光。而今,我族后裔多人从教、从军、从政、经商、务工。子孙遍及京沪苏川晋鲁宁疆等十余省区,皆能在各自岗位上勤奋敬业,各展所长,尽心为国家和地方事业奉献力量。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先祖之贤良美德和光辉业绩及生平一直没有一部家谱记载下来,实属憾事。庆幸的是,我族先辈六世祖建业公用木制尊牌记刻先祖名讳,使吾族先祖代辈名讳得以传承,九世祖仲友公于破除﹃封建迷信﹄焚毁古旧祭物的危难之际抄录先祖代辈名讳,悉心保存,幸免于难,传至今日,成为考证先祖世系源流的唯一记载。一九八〇年代,又以红布誊写理顺,供族人拜瞻。时值二〇〇四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吾族后辈子孙在先祖祖茔立碑铭文记述家史,镌刻源流世系图,将宗族源流脉络完整保存。二〇〇八年,十世祖继铭公,不辞辛劳,走村串户,多方联络,收集信息,整理汇集了《张氏宗谱》手稿一册,积累了宗族根脉的许多资料,为日后修编家谱打下了基础。

于是,就﹃世系脉络﹄和﹃修谱脉络﹄,对我族后人而言,均为幸事。我族世系脉络清晰、历代可数,薪火相传,幸其一也!虽不见成套成本家谱,但我族历代先公对宗谱纂修重视之意愿,一脉相承,幸其二也!我族先辈尊祖敬祖之心日月可鉴,可赞可颂!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加速,族人因求学、就业、经商、外出务工等奔走东西南北,落籍大中城市,大部分宗亲迁居县城,原村庄族人日见其少,作为一族之宗亲,更恐多年之后与族之本源失去联系,致使后人不知家族之根源,族众不知先祖之艰辛,同本一木之枝叶,同源一水之分流,他日相遇而不相识,岂不痛哉?目前,县域周边许多族户,均已纂修(或续修)了家谱。有的家族,在改革开放后已经两修家谱了,故我族修谱已显晚矣!况且,我之父辈均已作古,父辈同龄侄孙也多已谢世,更多更详关于先祖的记忆已经无法聆听叙写,成为我族修谱之无尽憾事!因此,修编我族家谱乃紧迫非常之事,亦是诸多先辈之夙愿,更是我等后辈所担之重责。

时值二〇二〇年春,我在四川绵阳过春节,族侄文铭致电问候,谈及修编家谱之事,我即提议由他担纲家谱编纂。作为家族中的第一个大学生,且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从教多年,具备修谱的条件和能力。况且,文铭早有编纂家谱之意愿。于是,欣然应诺,主动担当起修编家谱之重任,启动了修编家谱事宜。文铭虽身居江南富庶之地,但心系故乡宗亲,在先祖几代缺乏资料,信息不全之情况下,频以电话、微信联络族人各辈,询问交谈,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尔后精心撰写,梳理纂辑并多次考证核对;同时尽力之所及,多渠道托关系,获取缺失信息。耗费了时间,付出了心血。族中几位年长的兄长、族侄积极提供所知先祖的情况;各位族亲、晚辈及时收集传输信息,选送文稿,协力支持家谱修编,历时两年时间,编纂完成了《张氏宗谱》。先辈三百多年来迁居繁衍的历史和一脉相承的渊源,焕然再现。沿波讨源,条理清晰,序长幼,别亲疏,乐天伦,睦宗亲。承上,正本溯源,追忆先祖,告慰列宗,遗泽千秋;启下,昭示子孙,不忘根本,见贤思齐,继往开来。此谱不仅是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我张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嘉可贺!

《宗谱》纂成,以使先祖遗德昭传于后世,先祖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忠厚淳朴的家风得以传承和弘扬。从而,激励我族后辈子孙,仰承祖志,奋发有为,紧跟时代,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而奉献,为灿烂的人生而拼博,为家族的昌荣而添彩!

是为序。

 九世裔孙 仲文 谨序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