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提问

1
问:家谱编印落款怎么写

答:在谱序撰写完成后,应在末尾落款处注上撰序者姓名,除单字的姓名以外,留名的时候都不用写姓氏。编修序言十分考验作者的功力,一篇好的序言,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文字表达的深厚功底。在写作谱序时,要尽量避免语言空乏无味,言之无物以或是带有浓烈的宣传色彩,应当有实质性内容、真实丰满,做到实事求是,不随意夸大、拔高。还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高度概括,浓墨记述。行文要简朴、流畅、叙论结合。序言篇幅宜短,一般以一千多字为好,不超过二千字。

史蒂夫 | 2020-08-15 17:44 2004   1


1
问:谱序怎么结尾

答:写到谱序的结尾阶段,应该对这个谱序做出总结结尾,在结尾的时候一般会再次用简短的文字描绘本次修/续谱的重要性,最后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

啦啦啦* | 2020-08-15 17:43 2169   1


1
问:家谱编修序言写什么

答:介绍编修新家谱的经过情况和组织领导,编修一部家谱是一件非常不易的浩大工程,特别耗费人力物力以及时间。这时不仅需要足够的经费做基础支撑,还需要有一个核心领导以及权威组织,需发动众多族人同心协力才能够尽快完成这项工作。在编修的整个过程中也会积累修谱经验和一些积极工作的典型事例。在序言中,简要介绍编修经过,所采取的方法、步骤、依靠什么力量、怎么选择人员组织队伍、怎样筹集经费、怎样收集资料,从而有序地圆满完成编修任务。通过介绍,以便读者了解成书时的情况,分析时代背景,把握谱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加深对谱书的理解。

洋芋粑** | 2020-08-15 17:40 1968   1


1
问:家谱编印谱序要不要写修谱人员

答:可以介绍编修新家谱的经过情况和组织领导。编修一部家谱是一件非常不易的浩大工程,特别耗费人力物力以及时间。这时不仅需要足够的经费做基础支撑,还需要有一个核心领导以及权威组织,需发动众多族人同心协力才能够尽快完成这项工作。在编修的整个过程中也会积累修谱经验和一些积极工作的典型事例。在序言中,简要介绍编修经过,所采取的方法、步骤、依靠什么力量、怎么选择人员组织队伍、怎样筹集经费、怎样收集资料,从而有序地圆满完成编修任务。通过介绍,以便读者了解成书时的情况,分析时代背景,把握谱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加深对谱书的理解。

岚岚* | 2020-08-14 17:48 2063   1


1
问:家谱编印新修谱序写什么

答:简要描述新家谱的内容,家谱内容丰富而又广泛,其结构庞大,篇幅较长,正常的阅读会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序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针对这个情况,在序言里对谱书作一个提要式的概述,让读者未读全书,即知谱书的梗概,同时,指出谱书的特点、质量,实事求是评述,肯定好的一面,指出不足,为下一次编修提供参考。

金秋十* | 2020-08-14 17:45 2020   1


1
问:新谱序言需要与旧谱有什么关联

答:需要介绍及评价旧谱情况
因为家谱记录了家族中的人丁信息,而家族人口又会持续地出生与离去,这就导致了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就需要编修一次家谱。这也让家谱具有了连续性。新修家谱还要采用旧谱的部分资料,这就要对旧谱编修次数、组织情况、编修人员、版本、现存的家谱情况加以说明。但有的旧谱年代过于久远,这就导致了旧谱中既有精华,也有不少历史糟粕,真伪并蓄。这时我们需要有正确的唯物主义价值观来做正确指导,以免家谱方向出现偏差。

威风八* | 2020-08-14 17:43 2028   1


1
问:家谱编印谱序主要内容

答:主要是阐明叙述编写家谱的社会背景、指导思想、目的和作用,谱序的最开始,会将编修家谱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形式进行简单的表述,接着说明作谱的缘由、指导思想、目的、作用。古代编修家谱的序言,首先指出编修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作用,说明家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修谱,我们应以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为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家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应突出家族特点,地方特点,利用这些资源,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团结,繁荣学术研究,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139******** | 2020-08-12 15:07 1991   1


1
问:什么是年谱

答:学术界通常认为年谱始于宋代,或者说,现存最早的年谱存在于宋代。
以谱主为中心,以年月为经纬,比较全面细致地叙述谱主一生事迹。所谓“叙一人之道德、学问、事业,纤悉无遗而系以年月者,谓之年谱”。
近代以来,谱主范围比以前更为扩大,已超出过去以达官贵人、文人学者为主要谱主的局限,把社会各色人等都列为谱主。
如被诬为盗匪的钟相、洪秀全、秋瑾;不受重视的科技人物梅文鼎、李善兰;戏剧小说家蒲松龄、曹雪芹、汤显祖、孔尚任;
书画家陈洪绶、石涛、郑燮;弈者范世勋(又名范西屏)、施定庵;
僧道、妇女等都有专谱行世;清代大批汉学家的生平、学行也有专谱行世。这对学术史的研究大有裨益。
年谱自兴起后,一直得到顺利发展而至今不衰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如下四点:
年谱可以补充国史、家传的不足,并能订正纪事的错误。国史、家传对于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只能择要叙述,其次要的或者有当时被认为无足轻重的行事往往缺略。
年谱如果出于自编,一种是成功者为表现其“功业”,以求传之后世教育子孙。清周盛传就在其自谱中明确表示:“追念生平所历之境,粗举大纲,按年叙述,非敢以自表扬,聊以示子孙,俾知起家之不易耳!”(《磨盾纪实》自序)当然,周氏本人的主要目的仍在于炫功传世,“以示子孙”只是一种饰词;
另一种是失败者鸣其不平,以博取同情。有的则是因为谱主遭受非议较多,子孙为洗刷先人而撰谱,不论属于何种情况,其为求得表现的目的则是完全一致的。
后人为了研究前代文人学者的作品和学说,便按年月排列谱主事迹以寻求作品与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发展痕迹和师承学友等。由于年谱比一般传记搜罗资料丰富些,编纂形式也比较灵活,又以年为序便于检用,所以这一体裁一直沿用不衰。

假如是* | 2020-08-12 14:59 2607   1


1
问:谱序名称怎么写

答:谱序名称标准的序言由本谱所属郡望堂号+姓氏+修谱/续谱序言,如《天水赵氏宗谱重修序》,一般情况下也有直接简称“序言”或“前言”的情况。

湾 | 2020-08-11 14:43 1988   1


1
问:为什么说河南是中国人的老家

答:河南是中国人的“老家”,从狭义上讲不是,从现实的客观面上讲它更不可能是中国人的老家,因为真正的老家,通常情况下,它所指的是你祖籍出生地,或祖孙一至三代内的居住地!
但是,从文化面上讲,或者说广义的文化面上讲,“河南是中国人的老家”这是不可质疑的事实;因为河南是古代中国最正统的文明发源地!
当然了,我这样说的话,可能陕西人,或者别的省份的人可能会有点不服气了!也许这样讲陕西人反应可能会最厉害的(首先说明这里我不是有意针对陕西省人),他们会认为陕西可能是“炎黄二帝”的“故乡”,因为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吗,这个我是能理解他们心情的!
这也许就好比是,从狭义上讲、真正客观面上讲,炎帝和黄帝,根本不可能是中国大多说人的祖先一样,因为不仅大多数人根本与他们没有半点血源关系;或者从实际上讲,他们只是上古时期出生在陕西、或胡北、或河北、或河南之地的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而已!
但是从广义的文化面上就不同了,因为是他们在上古时代开创了中国文化的先河,是他们“点燃了”古代的中国文明之火,所以在文化上将他们理应不可质疑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相征意义的先祖
接下来我们就说一说,为什么说,从文化面的广义上讲,“河南会是中国人的老家”呢?
因为,了解古代真正的中国历史的人,多数应该都知道,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正统的文明发源地,而中原文化确代表着是古中国文化文明中的最为正统的黄河流域文化;而中原在上古古时期,是以河南(豫州“中州”)为中心的主要地域,是上古时期古中国的文化的核心之地(这里指的先秦以前至到上古伏羲时代的时间段)。
为什么说,中原文化、中原文明,是古代中国最为正统的文化呢?
因为,自古以来就有着得中原着得天下之说,尤其是在上古时代这一点上显得更为重要,为什么又这样说呢?
我们还得先从中国古代上古时期,慢慢说起:
上古时期,出生今天天水之地的少年时期的伏羲,因天水家乡之地,发了一场特大洪水,无奈之下,后来只要远走它乡,最终伏羲来到了一个叫“陈”(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原古陈州、陈国国都”)的地方,定居了下来,后来伏羲“大帝”在此建立中国第一个“国都”。
后来的,在炎帝的配合下,黄帝又在中原之地建立了大一统的真正的“华夏之国”!
这里为什么特别的说是,“大一统的真正的‘华夏之国’”呢?答案因为是,在此之前,炎帝和黄帝,只是轩辕氏族和姜氏族的两个部落首领而已,这一时期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走入“中国文化的腹地”,此时的他们只是偏安一隅的两部族首领而已,他们还没能够真正做到代表是中华文化的正统者之时!直到他们两大部族合并一国后,并联手打败东夷的蚩尤后,在中原之地,建立的大一统真正“华夏之国”时期,这一时期的他们才算是正统走进了中国文化的真正腹地,并开创了中原文化之文明、中华文化之文明,至此之后,被国人尊称华夏先祖!
从而也说明了是他们开创中原文化文明,反过来说也是等于是讲,中原文化文明的在得到大一统后的情况下,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成就了他们被尊重为中华先祖的荣誉!
在此之后,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之地,紧接着有迎来了后来的夏、商的建立……河南之地被定为是九州的豫州(中州)之地;后又,先被古人称为“国中之地”、“中央之国之地”(中国)、“古代天下之中之地”,因此,“中国”的这两个字的名字也从河南之地诞生……

exa**** | 2020-08-11 14:38 1866   1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