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在家谱中寻找生命的坐标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清朝顺治皇帝这一问,问出了千古以来人类对自我根源的探寻。我们从小被教导“你姓什么,是哪里人”,这些看似简单的身份标签,实则是连接我们与祖先的第一条纽带。而要回答“我是谁”,或许首先要明白“我从哪里来”。

中国人历来重视“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千年以来,一代代人将祖宗的世系与事迹郑重记录,传给子孙——这便是家谱。它不仅是家族存在的证明,更是每个中国人生命轨迹的源头图景。

家谱,是中国人安顿生命的史书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已有约三千年历史。古人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它不仅是血缘的图谱,更是家风与精神的延续。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崇尚孝道,本质上是尊重生命的来源,不忘根本。家谱,正是这种文化精神最具体的载体。它记录着祖辈的训诫与期望,也见证着一个家族在不同时代中的适应与坚守。而“孝道”二字,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灵魂。

无谱不成家,无根不成人

遗憾的是,在今天,家谱逐渐成为被遗忘的旧物。许多人不再按字辈取名,亲戚相聚时长幼难辨,家族的记忆在城市化进程中渐渐模糊。唯有少数乡村,仍有老者默默守护着修谱的传统。

然而,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伦理的建构、精神的依托。历史告诉我们:朝代可更替,家庭可离散,唯家族生生不息。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穿越时间、延续存在的证明。正如古语所道:“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

续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回应

因此,续写家谱,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场文化的接力。它是对“我从哪里来”的郑重回答,也是对“我将去向何方”的深沉期许。在翻开家谱的刹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姓名与年代,更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诗。

——这,或许正是“我是谁”最温暖的答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