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门孝子贤孙,三十年一续谱



序言一

我张氏先祖世居山西省洪洞县。元代因统治阶级对外用兵,对内横征暴敛,加之中原地区水、旱、蝗、风、雹、雪、霜、匪等天灾人患频仍,群雄争霸,致使中原地区赤地千里,人烟稀少。明初,朱元璋定鼎中原后,为发展农业生产,充盈国库,巩固其一统江山,遂采取迁民垦殖措施,决定将当年未及战祸,人口繁多,交通方便的晋南诸县大批民众于明洪武至永乐(约公元1368—1418)年间迁居中原各地。我张氏先祖即于斯时迁居今西平县(时属郾城县)人和乡,择地建村,垦殖耕种,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六百多年来,由于天灾兵燹不断,致宗亲族人仍然是饥寒交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且文化落后,虽男耕女织传家,但舌耕、笔耕者鲜少,故全村张氏宗亲虽众,却疏于撰修族谱事。

新中国建立六十多年来,虽然经历一定的波折,但总体看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尤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农民得以休养生息,人民生活不仅大幅度改善,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加强。

张门子孙连合,自幼读书,后投笔从戎。常思:“大丈夫应志在四方,岂可留恋家乡方寸之地,故于1964年辞别高堂父母,妻子幼儿,毅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中报定志向,兢兢业业,百折不挠,踏踏实实,刻苦自励,卫国戍边。十几年间,对自己要求甚严,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从无懈怠,展转祖国东北三省,天府之国四川,雪域高原西藏等地。历任排长、副政治指导员、干事等职。1981年调中共西平县委党校,任理论教员。1985年调西平县地方史办公室,任副总编辑,编辑职称,副局级。

数年间,与修志同仁休戚与共,数度寒暑,几易其稿,终于1990年底将新编《西平县志》付梓印刷并出版发行。《西平县志》的出版发行,使我萌发了续修我张氏族谱之念。为此。我不计工本,不论时日,将竭力完成。目的是上彰先祖荫德,下励子孙后代勤学自勉,奋发图强,做优秀的炎黄子孙,做张门之孝子慈孙。务工者尽职尽责,务农者耕读继世,为民者奉公守法,为政者清廉勤政。

笔者自知才疏学浅,难当此大任,奈何家门有志于此者廖廖,故毛遂自荐,续修家谱,以垂后世。

是为序。

张门天祖第六代孙张连合
1991年孟春

序二

古人云:日出扶桑,河出昆仑,图书出于河洛。“意即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有所出。正所谓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续修家谱之目的在于正本清源,不致数典忘祖。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我中华民族之泱泱大国历五千年,辉煌灿烂之华夏文化为何经久不衰,代代相传,且日益发扬光大?纵然有无数先贤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不断谱写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如果没有一大批钢筋铁骨般的优秀文人和史者,时刻记录着炎黄子孙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那么由“国史、方志、家谱”所组成的五千年的文明大厦将无从谈起,此为中华民族灵魂之所在,一个家族亦然。

治邦应有国史,治县应有县志,治家应有家谱,否则,国将不国,家将不家。纵观近代史,帝国主义国家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奉敕著《史记》,自黄帝至汉武帝首尾三千余年,为千古佳作。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全书纵贯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史实。两部巨著详尽地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文明史,为历代统治者治乱兴邦中取得宝贵的借鉴。总之,国无史不强,县无志不兴,家无谱不举。

家谱乃是记载家庭世系及家人事迹之书,又称族谱、谱牒、家谱、宗谱等,古已有之。诸如司马迁的《臣寮族谱》,洪秀全的《洪氏家谱》、毛泽东的《毛氏家谱》,西平县权寨镇的《陈氏家谱》,谭店乡的《王氏家谱》,人和乡的《谢氏家谱》,盆尧镇的《蒋氏宗谱》等等。我张氏宗亲为何上溯至太祖即无所遵循?人人皆云我张氏一脉系自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而文字根据、遗迹、遗物毫无存留,此不能说不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侨居海外的侨胞虽历经数代数十代尚且还返唐山寻觅祖根,何况我辈呢!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菲律宾总统科·阿基诺夫人,皆为华裔,至今宗祠犹存。

张门自天祖以上有无族谱无从稽考。此次续修家谱自太姐始,太祖以上列祖列宗有待考证。

我张氏天祖出子凡四人(见图),长门为我曾祖金玉之父;二门即彦斌之祖父,德运、德才之曾祖父;三门为喜之曾祖,民安之高祖,民安之子磊之天祖;四门即住漯河市庆林之高祖(见图)。我之曾祖兄弟凡三人(见图),长门金升,为曾之祖父,进才之曾祖,国顺、长顺之高祖;二门金铭公下传一代即无所出;三门即我曾祖讳金玉。曾祖金玉公下传我祖父一人,讳文炳。祖父所传二子二女:我父讳次伟,我叔讳芝兰;长姑母讳等,二姑母讳秀真(见图)。

我父母所育二子五女:长子连成,次子连合;长女彩云,次女秀荣,三女桂荣,四女秀梅,五女美荣。我所育二子一女:长子俊海,次子俊磊;女爱红。长子俊海育一子:筌翔(禹)。次子俊磊育一子:一帆。至此,我张氏一门自天祖至云孙共九族。

我张门一族根枝既清,诚望后世子孙继承先祖荫庇,精忠报国,克守孝悌,文明传家。家谱三十年一续,以慰列祖列宗。

是为序。

张门天祖第六代孙张连合
一九九一年(辛未年)孟夏

序三

国史、方志、家谱,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大厦之三大支柱。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世谱、谱牒等。是记述某一家族世系演变和人物活动之书,可以说是一家一姓的历史书。

我国自古就有编修家谱的优良传统。家庭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同府、州、县有方志一样,为历代人们所重视。

周代,出于宗法制度的需要,朝廷专设史官,负责王室及公卿贵族世系的记录与整理。当时有《系本》一书,就是专记周代诸侯卿士家庭的总谱。春秋时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帝王诸侯世谱》等书均为古王侯族谱。汉代司马迁著《史记》,因代远年湮,史实渺茫难寻,年纪又不可考,因此,“盖取之谱牒旧闻”。可见古帝王世系谱是史家取材的重要源泉。魏晋南北朝时特别重视门第,朝廷选拔官员必先稽查谱牒,于是修谱之风大兴。随唐时期重视门第之风更甚,官方与民间修撰族谱之风盛行。此后相沿成习,历久不衰。

张氏与其他姓氏一样,有着悠久的修谱传统。按人口计算,张氏在中华万姓中位列第三,是名门大族,历来重视撰修家谱,代代相传,以适应尊族敬祖、报本溯源的需要。

宋代以后,徙居于全国各地的张氏多有续修家谱之举,此风一直延续至明、清、民国时期,当时有“三世不修谱,君子谓之不孝”的说法。许多名儒、学者纷纷续修族谱,于是各地涌现出许多张氏家谱。西平县杨庄乡《合水张氏家谱》即其一。

我寺后张村张氏自山西省洪洞县迁豫以来,历经600多年,20多代,至今虽族支繁茂,人丁兴旺,但无张氏家谱,也可能曾经续修,也可能佚失,以上辈耄耋老人口中无从得知,实在是一大憾事。殷切期望后辈晚生之博学多闻之佼佼者能继承先祖遗志,下励后代子孙,三十年续修族谱一次,不愧为张门孝子贤孙。

                                      张门天祖第八代孙张广旗
                                        2015年(乙未年)季春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